农村不是污染“避难所”
2006-09-13

 人民日报网络版 苏显龙

  两家化工厂将超过国家标准1000多倍的高浓度含砷废水直接排入湖南岳阳新墙河,8万多百姓生活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一家冶炼企业采用落后工艺炼铅,导致甘肃徽县水阳乡300多人血铅超标,146名儿童经常出现肚子疼、呕吐、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近日发生的农村环境污染事件,再次灼痛了人们的心。

  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曾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可如今,污染正在悄悄地腐蚀着乡村的溪水、田地。

  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一些重污染企业改弦易辙,从城市“转战”到农村。有的乡镇为了财政收入,“热情”地向污染企业敞开了大门。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的“十五小”和“新五小”污染项目,使已然变差的农村生态雪上加霜,农民身心健康受到危害,由此还引发不少纠纷。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为什么会越来越严重?

  首先是出了问题不容易被发现。这源于人们对农村环境问题认识不够,一些乡镇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冲动下,疏于环境保护,使得农村成了一些污染企业的“避难所”。岳阳和徽县两地的污染企业排污都是由来已久的,却只在造成了恶性事故,被媒体曝光后才引起重视。

  其次是发现了问题也不容易解决。对于引进污染企业的地方干部来说,他们想到的是如何伺候好“财神爷”,保住财政收入,对造成的污染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到影响其乌纱帽的地步,一般是不会“高度重视”的。贵州铜仁一家铁合金厂4年前从市区迁到龙田村,从此“铜仁市市区最大的污染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但村民们深受其害,在多次投诉未有满意答复后,冲动的村民决堤断水抗议,污染问题还是不了了之。

  “在城里是污染,到村里就不算污染了?” 龙田村百姓的质疑,道出了农村污染日趋严重的症结。

  不可否认,“下乡”的污染企业给当地带来了GDP的增长,拓宽了就业渠道,但同时也使当地百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污染危害农民的身心健康,使一些村民陷入因病致贫的窘境。而为了救治受害百姓、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政府部门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经济的初衷也大打折扣。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份中国首份绿色GDP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环境危机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现在,拒绝污染、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等方面严重不协调,这些因素使得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后,其治理难度比城市大得多。农村的生态环境,不仅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各种污染最终还会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影响到城市人口。城乡之间唇齿相依,同在一片蓝天下,一旦农村的生态屏障遭到重创,终有一日会带来影响全局的环境灾难。(编辑:张音)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