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一年损耗200亿公斤粮食?
2006-08-22

 蒋 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国家粮食局最新抽样调查显示,由于储粮设施简陋,方法不科学,我国农户储粮损耗惊人,损失率在8%到10%,每年粮食损失量高达150亿至200亿公斤。这一数字不仅相当于有着“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的1.5倍至2倍,折合金额更是高达180亿至240亿元。

  读罢这一消息,相信许多人的心中都会难以平静。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的人们,都还清晰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多少人曾经忍饥挨饿,连树皮草根都吃;长期的定量、计划配给,粮票曾是那么的宝贵,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寿终正寝”;在党和国家、农民兄弟、以及袁隆平等许许多多农业科技人员长年不懈努力之下,中国方得以有力地回击了国外“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中国摆脱粮食短缺是那么的不易,粮仓丰盈并没有很久,目前储量损耗与浪费却是如此严重,这怎能不叫人痛心?个中原因更是令人思索。

  追根溯源,农户储粮损失巨大,首先是因为我国2.4亿农户仍然是储粮“主力军”,储粮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如此多的粮食储而不卖,又是因为什么呢?农民要“寅积卯粮”,“自给自足”,这没啥好说。然而,目前一些因素导致农民“惜售”粮食,显然就非正常了——在全国粮食连续三年大丰收的背景下,粮价在下跌,农资和人工成本却在上涨。国家统计局7月18日公布数据,今年中国夏粮总产量1138亿公斤,增产74亿公斤,但粮价比去年同期下降0.6%,其中,谷物下降0.5%,小麦下降了4.0%。由于丰产却不丰收、甚至几乎无利可图,河北、山东等粮食产区均出现了农民“惜售”现象。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农民增收难度也在加大。

  应当看到,为避免“谷贱伤农”,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自1998年起开始实施以保护价格收购粮食的政策,近年更对种粮农户进行直接补贴。可怕就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人故意对政策“打折”。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企业自负盈亏,为降低风险、提高利润,压价收购屡屡出现;钻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自行到粮库卖粮不便的空子,一些“二道贩子”下乡向农民散步虚假信息,哄骗农民低价卖粮,从中盘剥牟利,有的地方每市斤甚至能比国家最低收购价低7分钱;至于国家给予的种粮补贴,某些地方愣是不给现钱,强行“折合”成品质参差不齐的种子、化肥等充数。

  除此之外,在整个粮食产业结构链条中,农民更是处于底层弱势地位。尽管农业产业“一条龙”、集团化运作倡导已有多年,但真正形成规模效益的却并不多见。粮食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依然“各自为政”,而且呈现出逐级向下压低成本,都只顾自身利益的态势。粮食加工企业、粮食主要消费区均不愿意存粮,都在力求免除存粮的繁琐与损耗,减少占用资金,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因而,粮食大量压在农民与流通企业手中,导致“粮多价贱”,丰产难丰收,农民怎能眉头舒展?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粮食“多的是”,已然“过剩”,就是几年不生产也能“足吃足喝”。说好听点,这是不懂粮食战略的重大意义;说难听了,这纯粹是胡说妄言。事实上,1998年中国粮食产量创历史高位后,也曾有人对此“所见略同”。由于思想松劲,意识放松,种子、农药、化肥价格齐涨,农民的粮食不仅卖不出钱,还常常被打白条,各种乱收费也全来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中国的粮食随后经历了5年减产,2003年粮食产量下降到9000亿斤以下,连续3年产量低于消费量。而一些地方还在糊弄造假、声称“粮满仓”,直到人民日报刊登《国务院部署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一些“睁眼说瞎话”才真相大白。2004年,新一届政府再将中央“一号文件”剑指农业问题,并下大力出台各种支农措施,恢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才得以获得恢复性增长。这才短短两、三年的时间,某些人怎么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呢?

  实际上,中国目前出现阶段性粮食富余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任何时候,粮食也都是只能多,而绝对是不能少的。中国如今有13亿人口,未来峰值更可能达到16亿人,粮食战略这根弦是时刻要绷紧的。倘若中国缺粮,那对整个世界的粮食供给安全都将是难以想象的!

  就目前而言,向农民推广普及科学规范储粮,提供必要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努力降低减少粮食储藏损耗,就等于是在“增产增值”。此外,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努力扩大优质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的精细与深加工程度,同样十分迫切。最明显的例子,一面是我国农民家中积压大量质量不高的小麦,另一面是我国面粉企业仍需大量进口国外优质小麦;而透过农业发达国家仅小麦专业粉就有100多种,专用粉产量占到总产量的95%,我国专用粉只占总产量的5%,我国农产品精加工存在的差距、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显而易见的。至于“订单农业”、树立农业品牌、实现规模化运作,必须有人牵头,有政府搭桥,有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保障,真正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核心落到实处。对于那些故意压价收粮、坑农害农的行径,更必须严惩不怠!

  中国有句老话,“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农业大国、更是人口大国,中国在粮食安全这一重大战略上,必须做到居安思危,万万不可有丝毫的大意松懈。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