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生态也有极限(图)
2006-08-22

来源:人民日报

 
    漫画为邱炯画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有两名教授,每人所带的研究生都在30人以上,学生想见导师一面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向导师请教问题了。其实,这还不是最多的。据我了解的情况,另一所学校的一名博导竟带了48个博士生。

    记得1984年我在中国科学院进行硕士论文答辩时,答辩时间是整整一个下午,共4个小时。但是如今在许多大学里,硕士论文答辩经常是一个下午答辩十几位。从导师介绍情况,本人报告,答辩委员会成员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答辩委员会成员商议、投票,到最后拟定“评审意见”,平均每人只有15分钟。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答辩”已经蜕化为一个形式,走个过场而已。对此,大家早已心照不宣。

    事实上,在一些学校,如今一个下午安排一位博士生答辩也已经难以做到了。道理很简单,在很多学校,通常每周只有一天下午是可以进行答辩的,因为这个下午可以不安排课程,以便召集足够多的答辩委员会成员举行答辩,而每年的“答辩季节”撑死了也就是那几周而已,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安排如此众多的研究生答辩呢?

    同样,现在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规定,研究生必须发表多少多少篇论文,才可以申请答辩。发表论文就要有刊物,刊物还是那么多刊物,篇幅还是那么多篇幅,但是“需要”发表的“论文”增加了数十倍乃至上百倍!早就有人计算过,如今全国的学术刊物,即使全部用来登载研究生在上述要求下需要发表的论文,也已经不够了。

    “极限”实际上广泛存在。比如一亩农田的粮食产量,你不能设想可以达到一亿斤;又如一个风光美丽的旅游景点,如果每天有游人数百名,那它可能依旧风景如画,但是如果每天的游人达到100万,恐怕就是灾难了。

    我们也许认为精神产品永远不会过剩,精神世界可以无限扩展。但学术生态是由人构成的,如果我们承认人是有极限的,那么学术生态显然也是有极限的。

    忽略了这种极限的存在,我们的学术生态必然会恶化,学术的质量也必然会大打折扣。(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