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2006-08-2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判断经济“冷热”的依据何在? 改革开放以来,每当中国经济出现较快增长的时候,几乎就是人们争论是否“过热”的时候,并且基本上总会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观点,即“过热论”、“偏冷论”、“局部过热论”、“总量过热论”,当然,也少有“不冷不热论”的。应该说,对形势的认识出现不同是很正常的现象。但需要指出的是,究竟什么是判断和衡量经济“冷热”的依据?我们定论“冷热”的依据是否科学可靠?笔者以为这方面的研究很不充分,以至于人们对形势的认识如“雾里看花”、“盲人摸象”,自然影响到现实应对策略的选择,不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对于经济“冷热”的基本定义

    我理解,经济增长在宏观上是满足需要利用资源生产供给的过程。人们发展经济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如果无视需要的满足,经济行为就变成了为增长而增长、为生产而生产。同时,人们需要的满足又是以一定的资源利用为约束条件的,需要的满足永远不能超出资源利用条件的限制。我以为,对经济增长“冷热”的定义,在本源问题上,核心是需要与生产之间出现的不平衡矛盾。作静态分析,如果生产能力闲置或放空,正当的需要却没有满足,经济增长速度比较低,就是“冷”;如果缺少必要的需要,或者生产与需要脱节,却出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即是“热”。

    作动态分析,即引入时间因素,考虑到经济的可持续性,“冷热”的判断相对比较复杂。需要本身的非理性、非科学性,导致经济增长过快,且增长并没有增加事实上的合理需要;在没有足够的需要支撑下,投资太猛,产能过剩,产品积压;眼前的生产和增长造成了资源的供应产生非连续性,或者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都是经济“过热”。反之,则是经济“过冷”。

    根据上面的分析,判断经济“冷热”不是简单看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而是看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需求)与生产(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供给)之间是否处于平衡的状态,当然还要考虑需求的合理性与供给的可持续性。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和依据。不能以为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就是过热,低于9%就不过热,甚至以为是偏冷或过冷,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速度概念。假如有足够的合理需求支撑,资源利用也有较大的空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也许属于正常。反过来,需求不合理,增长超出了资源的供应能力,给可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恐怕9%也是过热。

    现实经济是否“过热”的具体判断

    依据上面对经济“冷热”的基本定义,我们就可以对这几年经济增长是否“过热”作出一个具体的判断。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连续几年明显快于GDP的增长,是经济“过热”在一个方面的重要反映。2003年至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1%、9.5%和9.9%,今年上半年增长10.9%。但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6.7%、25.8%、25.7%和29.8%。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几乎是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见表一)。由此,人们很容易提出这样的问题:第一,是不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接近GDP增长速度的3倍,才能支撑GDP现有的增长速度?第二,是不是说明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率相当低?第三,如此高的投资增长速度,其投资的资金来源是否有长期保证,会不会难以为继?一旦投资缺少资金保证,经济增长幅度是不是要明显下落?实际上,这已经说明了经济增长出现了过热现象。

    2.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上升太快。2003年至2005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分别增长10.1%、15.2%和9.5%,平均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2.7个百分点;主要原材料消费基本上都明显高于GDP的增长(具体见表二)。据有关报道,中国在2005年全球工业原材料用量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令人瞠目,中国的大宗商品Delta值(即工业原材料消耗增长相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增长)分别为:铝50%、铁矿石84%、钢材108%、水泥115%、锌120%、铜307%。以至于文章作者提出“这些趋势会持续下去吗”(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需求正在爆炸性增长,中国即将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证券日报》2006年6月19日)。能源原材料消费量的增加,还影响到能源原材料的市场供求关系,引起供应紧张,价格上扬。2003至2005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4.8%、11.4%和8.3%。一些对进口依赖较大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更快,比如占国内消费量50%以上的铁矿石,2005年进口价格上升71%左右,占国内消费40%左右的原油价格更是一路攀升,已从2003年20多美元一桶上升到现在的70多美元一桶,几乎翻了两番。设想一下,按照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如何能保证能源原材料供应不发生困难,如何能保证承受住能源原材料供应价格上涨的成本压力?

    3.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在现有的投资增长中,许多投资停留在中间环节,有的项目选得不好,没有形成生产能力,也有的形成了生产能力,但开工不足,产能过剩。这些反映在经济增长速度上,虽然GDP、企业利润、财政税收、就业等都有了,但缺少最终需求支撑,产生了很大浪费。据有关资料反映,2005年我国钢铁行业总产能4.7亿吨,只生产了3.7亿吨,产能过剩1亿吨,目前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电解铝行业总产能1030万吨,内需只有602万吨,外需102万吨,闲置产能达326万吨,另外还有11个在建项目、14个拟建项目;水泥产能12.87亿吨,产量10.38亿吨,剩余产能2.49亿吨;干货集装箱产能已达450万TEU(20英尺标准箱),而全年需求量仅为240万TEU,供求比例高达2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