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沉默地转贴(chenmogaoyuyiqie) 来自自由
因为无照商贩崔英杰刺死北京城管海淀分队副队长李志强事件,游商与城管的关系再次被提起关注。而我感到了一种真实的痛切,则是源于8月15日《中国青年报》一则报道中这样一个极为细小的描述——
“‘城管来了!’3岁的李浩一颠一颠地跑过来用稚气的河南口音大喊。王利锁夫妇马上起身,把玉米和炉子往三轮车上搬。
“‘城管……’6岁的王宏宽突然指着城管的车大骂了一句。妈妈被儿子的行为惊呆了,反应了几秒钟,她抄起一根木棍狠狠打在最疼爱的小儿子身上。6岁的王宏宽和3岁的李浩并不理解城管到底是怎样一些人,但是父母对城管的躲避令他们感觉到城管是自己的敌人。”
我们很难面对一个事实是,对于6岁的王宏宽和3岁的李浩,或者更多的王宏宽与李浩来说,他们童年的这段亲历到底在他们心里播下了一粒怎样的种子,并将延续怎样的悲情。但是无论如何,一个三龄童的望风而呼,一个六龄童的顿足而骂,这样真切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进而锐化并断裂成为一个社会令人疼痛的符号。
而我突然在想的一个问题是,在6岁的王宏宽和3岁的李浩眼中,会如何去看待城管李志强之死呢?当然,还有近30万仍然游荡于北京的商贩群体,他们又将如何去看待李志强之死?有没有这样一个可能,在无照商贩刺死城管事件中,我们会面临着两种不同的评价以及话语的体系?我们看到了,李志强已被追认为烈士,在14日吊唁会现场,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向李志强的遗像鞠躬致哀,1200多位各界人士前来吊唁。
我不去猜想这1200多位前来吊唁的各界人士中,是否有一位是那些游商们。而我之不能不更加深痛于李志强的死,在于一个执法者以生命消亡为代价的付出,也许仍没有换来他的执法服务对象的“良心发现”,也许仍不能丝毫改变“一个六龄童的顿足而骂”的后果,而“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是,就在李志强牺牲的科贸电子城下,第二天又有新的小贩占据了崔英杰的位置。”所有这一切实,是一种多么悲哀的现实!
在城管执法方式与手段不断改进的情形下,要反思的必然是城市治理的理念。对于治理而言,它从来就不是一种单一的、平面的行为,同时也从来就不是一种可以罔顾现实的行为。这也就是意味着,有必要从城乡二元、人员流动的现实背景下,来看待市容市貌的问题;更有必要从民生之重、生存之本诸方面,来看待游商现象。那么治理的思路就必须从仅仅对城市形象及市民需求的关注,转移到对于乱设摊点所喻示的民生诉求上来。
温暖的阳光会比凛冽的风更快地脱掉人们的外衣,城市治理必须践行先疏后堵、先做好服务再行使强制的办法。不让乱设摊点,那么请给他们一个摊位;费用过高,那么请先降低一部分费用……这样一来,真会有那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与总处于升级版的冲突吗?难道我们真会认为简单的强制手段就可以阻止人们的求生欲念?
遇害于商贩刀下的城管,李志强不是第一个,而与此同时,我们又何曾罔顾曾经在商贩们上演的悲惨故事?在城管与商贩之间,城市与生计之间,治理与被治理之间,难道注定是这样敌对的、冰火难容的存在吗?如果,一个李志强之死还不足够,那么就让我们用6岁的王宏宽和3岁的李浩两个孩童的眼睛,来观望一下未来。
※ 沉默地转贴 发表于2006/08/18 08:58:02 来自Tom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