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为何“恨这个世界”?
2006-08-14

  “我没有钱,我只有花样的年龄,未加修饰的容貌。我每天穿着朴素的衣服,站在花枝招展的她们中间。我每周都要坐4个小时的公交车,去给那个高傲的小女孩做家教。她有钱,可连水都不想给我喝。我的家庭很穷。我的妈妈每天割猪草,双手满是老茧。我的父亲,风烛残年,可还要在建筑工地打工,为了我可怜的学费。我不期待爱情,我没有衣服,我没有化妆品,我的电脑也是二手的。我恨这个世界……”
  
  不要以为这只是高校贫困学生的一种自我戏谑,或是一种解嘲。当这张帖子日前出现在北大未名BBS上时,在高校内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有人说,有富人就会有富学生,有穷人就会有穷学生。这种由贫富差距决定的校园分层,正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就业与爱情。
  
  不错,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快速繁衍了高校的“三六九等”,形成了泾渭分明的等级层面。有钱的学生天天下餐馆、住空调房、买名牌衣物,无钱的学生却在为每日三五元的伙食费发愁。有钱的孩子追求的是绅士风度、贵族修养和气质,而无钱的孩子却望校兴叹。在陕西合阳有人写了一幅这样的对联:上联:学费挣够了;下联:母亲累死了;横批:死也值得。可以想见,如此之下的学生,不但生活在社会的重压之下,同样会成为高校的“卑微者”。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此来带动社会共同富裕,这是我们的目标。然而问题是,这种先富拉动后富派生出的社会种种不平等现象,正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硬伤。表现在高校内,便是学生的人生追求、学习目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均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财富的多寡导致了高校内的“三六九等”,反过来又助长了社会的等级观念。
  
  更值得担忧的是,面对高校日趋严重的阶层分化,一些高校不是站在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而是甘当了财富的追崇者,什么盖贵族楼、开贵族班、排富豪榜之类,尽管它满足了一少部分学生的需求,但更多的是在击伤贫困学生本就十分苦涩的心灵,渐渐地远离了那种“社会需要为底层的后代往上流动创造平等机会”的教育理念。
  
  一所高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对高校出现的这种“三六九等”,除了学校加强正面教育外,更为关键的是社会应缩小贫富差距,真正地实现社会和谐。


[稿源:人民网]
[作者:陆志坚]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