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给我一个资助你的理由
2006-08-14

  一名贫困生考上北大,当地政府为其筹集了第一年入学费用和四年生活费用3万余元,其中包括学校奖励1万元,某建筑公司每年承担生活费用5000元。如此说来,该生入学已经不成问题,但该生仍然通过媒体表示自己无钱上学,并要求社会对自己进行捐助。
  
  在笔者的记忆中,每每一到夏天,各大媒体上就都充斥着这些资助贫困生上大学的报道。有政府,有社会团体,有单位,也有一些好心的个人。资助贫困生,说起来好象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为政府树立了良好形象,为企业做了名誉宣传。而贫困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钱——愿打愿挨,两全其美。可是,这样的宣传却在无形中将贫困生带入了一个误区;只需等待,自然有人送钱上门———作为一名考上大学的“优秀青年”,作为一名已经年满18岁的“完全行为能力人”,为什么非要伸手去讨要呢?
  
  其实,贫困生早已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什么是“贫困”?笔者认为,对于教育的千秋大业和人才的培养来说,如果只把贫困定义为物质的贫乏、每月生活费的低下那就太过简单了,甚至可以理解为这是社会对现实的某种妥协。但实际上摆脱贫困,更需要的是自力更生,这也是最能够治本的方法。贫困生的求助能够很快引起社会的支持,这是值得高兴的,因为这表现我们的社会是充满爱心的。可是在这爱心的背后,我们并没有看到贫困生自力更生的信念和决心,相反,社会的激励换来的却是其继续的长期性依赖,这无疑是令人感到遗憾而痛心的。
  
  我国的教育体系里,有学生贷款,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等为贫困生专设的政策制度,各大高校的贫困生助学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学校会为贫困生提供生活补助,勤工俭学岗位等,辅助其完成学业。然而在社会各界都以积极的态度来帮助贫困生完成大学的梦想时,不知道有些人是真的不了解政策,还是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些政策。
  
  贫穷不是过错,但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并非我没有同情心,而是我觉得自然界有个法则叫做“适者生存”!成功的概念有很多,成功的路子同样也有很多,如果一个大学生为了达到目的就可以舍弃尊严,不惜欺骗社会,如果一个大学生还坚持“尊严能当饭吃吗”的观点,如果一个大学生认为“不受嗟来之食”已经是过时的东西——那他比起街上的那些乞丐有什么分别?这样的“高素质人才”,不要也罢!
  
  再者,这样一种带有功利心理的“助学”并没有深入的认识问题,更没有真切了解贫困者的生存状态,而只是一味的以一种上层的目光,从俯视的角度去同情贫困者,而忽略了贫困者淳朴,善良,奋斗的另一面———狡诈,自私,愚昧等等人性的阴暗。奋斗是靠自己的,在外国人眼中,年轻人不打工是件不正常的事,他们的很多孩子都是靠自己打工攒学费。而我们的学生同样有手有脚,智力正常,为什么非要如此顾影自怜呢?
  
  同时,有多少受到捐赠的贫困学生回馈了社会?这也是一个相当值得深思的问题;近20%的贷款毕业学生存在不还钱等违约现象,直接导致了银行对贫困生的信任危机;深圳歌星丛飞,生前曾花百万资助了170多位贫困学生,但在他患癌症卧病期间,没有一人给他帮助,甚至连慰问都没有;退伍军人高健民,20多年倾个人之力先后关怀资助过130多名学生,而这些受助的学生在毕业后,主动与他联系并表示过感谢的还不到10%,多数受助者毕业后杳无音信……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涌泉相报”?这难道就是所谓的“饮水思源”?
  
  当然,“施恩勿望报”这是前人所教的做人道理,而笔者在这里希望的是东郭先生的传说不要成为事实。
[稿源:红网]
[作者:姚於]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