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后”,如此独特的新一代
2006-08-10
——访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研究员  

    话题背景:上世纪80年代出生、90年代以后进入青春期的这一批年轻人,已开始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他们生长在一个开放而充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美学趣味、价值追求都与他们的上辈有着较大的不同。

    这一批年轻人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他们的价值观和变化趋势如何?他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如何促进他们和谐发展?

    笔 者:对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现在社会上一般称之为“80后一代”。您却将其称为“90后一代”,您的这个概念是如何界定的?

    杨 雄:我认为,从政治代际理论来划分,人民共和国共有五代人一起生活过。我对他们的命名以每一代人进入青春期的时间为基础,“90后一代”是指出生在1980年左右、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进入青春期的年轻人。他们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长大的,没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没有刻骨铭心的政治、历史的负累。他们自懂事起就生活在一个一切靠自己奋斗的社会。与前辈相比,他们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却失去了铁饭碗的保障、福利房的安乐。他们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却要承受谋生就业的更大的奉献与压力。

  已形成独特文化现象

    笔 者: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90后一代”在思想观念上有什么特点?

    杨 雄:总体上说,“90后一代”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进入社会主流的欲望,但紧紧追逐时尚潮流。从宏观上说,他们成长在一个社会加速发展的时代,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大的危机和灾难,所以不喜欢把一些局部的毛病理解为全局性的问题。他们对社会看法十分积极,对时代的估计远比老一辈乐观。而在具体的工作中,他们通常不会有太强的权力欲,他们绝大多数人愿意成为工具型人才,愿意在一些具体的岗位上做一些具体的工作。

    笔 者:这种思想观念和表现已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杨 雄:是的。其实,在90年代以后,中国的文化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型,即由老年本位文化向青年本位文化转型。青年本位文化是一种个体文化,重视个体的自我价值实践、自我独立,也是一种充分开放的文化。一个发展型的、开放的社会的标志就是整个社会应以创造、自由、开放为主导性的心态,而这个心态正是青年本位文化所独有的。

  是社会发展重要动力

    笔 者:处于这种青年本位文化氛围下的“90后一代”有什么不足与优势?

    杨 雄:“90后一代”的不足在于:较多青少年的成就期望不高,但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思想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创造性、生活自理、劳动观念和勤劳勤俭方面存在一定缺陷;部分独生子女在自我接纳上存在障碍。

    但他们也有明显的优势:他们表现出的积极因素是与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的;他们有较强的个性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他们有较强的公民意识、环保意识、契约意识;他们相信事实,做事认真,有原则;他们有积极的休闲态度。

    笔 者:这些优势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杨 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使之进一步完善,是改革的目标,青年与市场有着难以割舍的天然缘分,未来主导的社会经济生活状态必然走向年轻化。市场经济要求不断创新,而青年天然拒绝保守追求创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青年文化对社会的“反哺”趋势正在加快。

    当代青年的主体意识较强,在行为过程中,追求自我支配自主决策,在生活中追求自立,在精神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都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相一致。

    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先进理论和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总是最先在青年中进行或得到最快最广泛的响应。面对社会多方位的变革,青年的机会成本较低,他们将成为参与、支持和拥护改革的最积极的社会力量。

    价值观有趋同倾向

    笔 者:随着社会发展,“90后一代”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

    杨 雄:这种变化的确和社会发展相当契合。每一个特定年代的文化背景及经济状态,决定着这一年代青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思维视界,年轻人的工作、生活方式更加呈现多元化、个体化、风格化的特征。

    但是,这一代青年的价值观在多元化基础上也有趋同倾向,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成。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新旧观念曾发生激烈冲突,青年价值观多元分化现象比较突出。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逐步明确并将得到不断完善,各方面法制逐步完善,各项社会规范进一步稳定与有效,发展创新将成为主导的价值取向。这样的社会氛围会促使青年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有基本的认同。

    笔 者:这种趋同倾向表现在哪些方面?

    杨 雄:第一,他们在政治观、经济观上将趋向于现实性与理智化;第二,在主体价值选择上,自我实现与服务社会趋于整合;第三,青年对接受教育、工作岗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且更加注重消费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促进“90后”和谐发展

    笔 者:社会大众现在格外注重青年一代的个人发展。

    杨 雄:青年文化预示着社会发展的未来,具有领潮性、前卫性和先锋性。正是因为这些特殊性,我们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和促进青年的和谐发展,确立青年优先发展的理念。当前青年发展和青年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单位发展、行业领域发展、城市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新世纪,青年作为承前启后、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代群,其发展程度往往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笔 者:可否这样说,在促进青年的和谐发展过程中,价值观的教育非常重要?

    杨 雄:是的,青年期是价值观形成的探索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的价值观才会稳定下来,才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发挥其稳定的导向和动力作用。但这种价值观的最终形成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的思想冲突、反复的实践比较才能最终完成。因此,在青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 者:现在,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杨 雄:首先,就是要坚持“主体价值”、“主流价值”和“主导价值”的统一。“主体价值”是青年所追求的比较前卫的个体价值;“主流价值”是能被社会绝大多数群众接受,并能影响未来实际走向的社会价值;“主导价值”是主导意识形态文化倡导的规范价值。现实中已经存在多元价值观,但如果没有一个权威的价值主导系统,社会就没有基本规范,就会处在“无序”状态。但“主导价值”若离开“主流价值”太远,则很难形成价值教育的有效性。

    另外,对“90后一代”的价值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应改革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倡导德育的“生活化”;呼吁重视家庭教育等,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陈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