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委书记为当劳模,竟身穿“农民马甲”,一路招摇撞骗通过评比关口。8月4日的《华商晨报》披露,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有24人获得2006年劳模荣誉,其中多人身份有假。其中张家营子乡党委书记张银、三家乡党委书记孙景玉,分别以“张家营子村农民”和“嘎岔村农民”的身份顺利通过劳模评选。
面对荣誉折射出的巨大诱惑,平日里“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父母官们竟屈尊俯就地穿上普通劳动者的“马甲”,早已成为时下见怪不怪的流行时尚了。建平县评选出的24名劳模中,农民身份8人,其中4名为乡镇党委书记,1名为乡林业站站长,1名为乡农业站站长;工人身份8人,1名为公司总经理,1名为某站站长,另一些人身份竟无法核实,并闹出了“体育教练”实为文体局局长、“施工员”实为总工程师的客串闹剧。为顺利通过劳模评比关,农民等普通劳动者的“马甲”一时风行官场,但这些热衷屈尊俯就的党政官员,冒工人农民之名并非其内心对普通劳动者多么崇敬,而实在属不得已而为之,因劳模评比的名额限制,他们不穿上“农民马甲”,便也难戴上劳模帽了。
的确,作为一个乡镇的父母官,如此不耻下“嫁”冒充“农民”骗取荣誉,让自己堕为“官场变色龙”,实在过于龌龊了些。而用如此下作手段剽窃荣誉,足见其在名利上的耻辱观念早已扭曲变形,而劳模名誉也已然不是对劳动者的褒扬和激励,而是权力场分享荣誉和升官晋级的工具了。故而当劳模荣誉从官员手里经过时,其当“誉”不让,“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贪名本色,便也难免要暴露无遗了。再者,如此一出骗誉闹剧,还很可能是冒充者心知、把关者肚明的“双簧戏”,因如此大面积的造假,何以能令那么多的审查关口形同虚设?而诸如乡党委书记这样的党政官员,在一个县的范围里又能有几人?若类似公然造假骗誉的行径依然能通过评审关,恐怕也只有“你知、我知”的双簧才能解释得通了。
而类似于建平县穿着普通劳动者马甲进行骗誉的闹剧脚本早已失去了新意,只不过大都在“民不告、官不究”状态下得以公然上演而已。若建平县不是掺假的比例过大,以至于引起媒体关注,父母官穿“农民马甲”骗取荣誉的行径也照样会通行无阻。如此领导干部以虚假身份申报劳模且顺利当选的情形,更暴露出当下劳模评选机制存在的巨大漏洞,尤其在其审查程序、公示制度等方面还有太多值得完善的地方。故要杜绝类似官员穿“农民马甲”招摇撞骗的荒诞剧再度上演,就必须得在评选机制层面动刀了。
故改革劳模评选及各种政治福利分配机制,切实增加各种荣誉评选过程的透明度,才是防范领导干部身穿各式“马甲”骗取政治荣誉的治本之策。
[稿源:国际在线 ]
[作者:周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