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茅于轼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具有扩张力,会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全方位地渗透和扩张,这使得公益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存在和发展方式成为一个自然、自觉的课题。
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一项事业都开始讲究效率,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便是公益事业的效率它与公益事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前途休戚相关。我国各类公益事业普遍存在的经费问题,偏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效率,例如国家举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来源单一,不能满足各种公益事业的维持和发展等。因此实现国家、社会、个人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注入成为必然。与此同时,在以“公益”为目的、非赢利为准则的前提下,借助市场经济“源头活水”的力量,使公益资金增值也成为一个必然,而且越来越有无限生机的趋势。
社会公益事业中有一类的价值很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凸显出来,比如哲学、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其应用价值只能在未来中显示。但有一类公益事业如职业培训、环境保护等在相应的条件下,可以进入市场,能够实现规模经营,获得利润。
比如我们创办“富平学校”,实际上是具有现代精神文化素质的人,用市场方式扶贫这项公益事业能够持续发展的一个有益尝试: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行短期有效培训,使之成为城市里合格的家政服务员。最初,我们机械地理解和固守公益事业的“非赢利性”,导致学校不断赔钱,难以为续。我们调整思路,有效、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求得国家扶贫办以及湖南、安徽、甘肃等省扶贫办支持,保证学员源规模,保证适当的政府扶贫资金用于学费的到位,让学校有钱赚,以确保运营,以过程中的赢利达成最终目的上社会效益的极大化。这是公益事业融入市场经济的一个明显例子。
再比如政府扶贫资金的常规发放,实现的是财富的转移,如果用于培训农民的城市生存技能,实现的是财富的增值。我们算过一笔帐,政府为学费每投入1元钱,两年之内可以帮助农民收入10元钱,一个地方政府一年输出100人,两年内可以帮助农民收入100万元,这100万元如果汇回农村,可以增加购买力,活跃当地经济,增加当地就业。在这当中,公益事业的赢利形式正好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格外强调的是,社会公益事业是非营利事业,目的不是获得利润,而是造福社会,实现社会效益极大化。它与以赢利为最终目的的赢利事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这里,赢利是体现在过程中的手段,是市场条件下选择的一种形式。
此外,市场经济下,还应该倡导一种新型的富人与穷人的关系。中国的企业家应该从理智上懂得,必须帮助穷人,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否则富人们也自身难保,富人穷人一起完蛋。
中国现在的宏观形势是贫富差距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社会上仇富情绪蔓延,社会矛盾加剧,有导致革命或者暴动的危险,形势极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先富阶层,企业家们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是帮助贫困者,可以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作为施与者,不应该图报,作为接受者,却不能缺少感恩的心态,一定要有回报。这种回报,不是回报给施与者,而是转报到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这种感恩的精神非常重要,它是社会进行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基石。
当今中国公益和慈善的当务之急,还是在于培育慈善这种精神价值,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宣传、弘扬仁爱精神,摒弃“阶级斗争”的错误观念;二是宣传宽容精神,不要挑起仇恨;三是培育感恩的观念,在穷人与富人之间寻找一种缓和之道。
第三,中国资本市场运作比较薄弱,公益事业也需要部分地导入资本市场运作,这会给公益事业在市场经济下的长期发展带来很多益处。一是资本运作对公益事业的资金增值极为重要。它以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水准来保障公益基金的正常管理,进而可以保障用于某项特定目的的事业的基金增值,使之以充裕的、逐期增长的资金保证按照基金设立人的理想和预定目标来发展其事业。二是资本市场运作在公益事业方面的应用极为广泛。我国就有许多公益事业是资本市场可以介入的,如中国青基会的希望工程、春蕾工程、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中国科技发展基金、慈善基金会、见义勇为奖励基金等。
资本市场在公益事业方面发挥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进步,对于资本机构本身的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运作手段和渠道,而通过运作公益事业的发展基金,资本市场也从中得到了收益。公益导入资本市场运作对市场本身和公益事业双方而言,是一个双赢的格局。(转自《香格里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