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热”中冷思考
2006-08-06

  陈炯明画
  提要

  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伴随着吸收的过程,也伴随着扬弃的过程。在中小学课本中选录四书五经是好事,但让没有辨别能力的小学生囫囵吞枣地学这些东西,实在令人忧虑。

  

  近来,报纸上不时报道各地小学生“读经”的消息。而河南省上蔡县一家学校的做法,更是让人惊讶:这里据说已经成了“复兴国学”的试验基地――课程表上没有自然、数学等科目,课本是《弟子规》、《大学》、《论语》、《太上感应篇》等,100余名4至13岁的孩子“自己念,自己背”,3年不准回家;饭前念感恩词,长年吃素,张口闭口因果报应,见到客人就是90度鞠躬问好……

  这所学校的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些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开发孩子的智力,改善孩子的品性,是打根基的,根基打好了,再学其他课程也不耽误,相反还会学得更快。”不过,不知道这位老师是否听到过楚辞专家文怀沙的一番言论。年过九旬的文老先生说:“在中小学课本中选录四书五经是好事,但没有选择地让孩子学四书五经就是开历史的倒车。”

  然而,很多人并不认为这是在开历史倒车,却反而美其名曰“继承传统文化”。不错,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继承,但其中的糟粕呢?如果“读经热”热成了《封神榜》里的申公豹――眼睛长在后脑勺上,只往后边看,那么,这种气氛中培养出的学生,获得的也只能是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格式化”的陈词滥调。

  近来有一种论调,说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当年反对白话文的林琴南、章士钊、吴宓等,也被某些人捧为文化英雄式的人物。不错,过去对他们的评价也许不够全面,但借吹捧他们来质疑新文化运动,则是大谬特谬。难道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时代,就是中华文化的黄金时代?难道四书五经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还要在今天一概恢复旧貌?

  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伴随着吸收的过程,也伴随着扬弃的过程。古典经籍中确实有值得继承的精华,但也不应忽视其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让没有辨别能力的小学生囫囵吞枣地学这些东西,实在令人忧虑。

  鲁迅曾经对提倡“读经”的孤桐等人作过辛辣的讽刺。不想经过了这么多年,历史画了一个圈,“读经”的呼声又高涨了起来。不知那些老师、家长是否想过,“经”里的那些东西跟时代思想的进步、现代人格的培养是否有矛盾的地方?

  是该做一番冷思考的时候了。

高昌

    《人民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