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观慧)度(转载)
2006-08-13
般若(观慧)度
                              ---摘自《阐明释迦牟尼佛诸密意》
 

分三:般若(观慧)的性相、抉择彼之自性、生起般若(观慧)的功德。
     第一节 般若(观慧)的性相    此章体例不统一
如实通达所知(所知:可以认识的外境,柱或瓶等任何事物均为有情之心乃至佛心所可了知的共同境界。)之实相,此如以加行、正行、结行摄持,就称为到达般若(观慧)(2863慧,观慧,辨析力,智慧。梵音译作般若。五别境界之一。缘各自对境所察事物,对其本性、特性、自相、共相、若去若取详细辨别之最胜心所,具有除治犹豫之作用)的彼岸(观慧度)。
第二节 抉择彼观慧之自性
分三:认识观慧的不顺分、分别观察对治的自性、彼等无倒成办。
一、认识观慧的不顺分
分二:认识邪慧(不如法的智慧)、思维邪慧之过患。
(一)认识邪慧
如同愚人,不认识观慧的功德;如同外道,虽然寻找观慧却颠倒精进;如声闻虽无颠倒,却不能成为圆满佛之因,即有如此三种邪慧。
(二)思维邪慧之过患
分二:此生的过患、永久生世的过患。
1、此生的过患
由无知之力,而自己畏缩;不了知应作和不应作;为天等世间所轻蔑;犹如狐狸投生于狮子中,不能进入智者的行列。此等过患,即如《律经》所说:“犹如狮子不会承侍狐狸”,即是说的这种人。如《藏嘎》所说:
实为二足之畜生,所有愚者遍舍弃。
又说:
无听闻财此地上,感觉一切皆瞎子;
……
又:
智者面前畏避逃,蠢人之中欢喜戏;
虽无颈项之垂肉,也是有牙之黄牛。
    行者应时常忆念此等诗句所说的意义。
2、永久生世的过患
如《入行论》所说:
疾病缠身之诸人,于诸事业无能力;
同样烦恼扰乱心,于诸事业无能力。
《俱舍论》也说:
诸法未抉而烦恼,永无寂静之方便;
是故漂转轮回海,导师如此而宣说。
    如无有观慧,就不能作取舍,故做任何事也不得力;无论生往何处,皆成为钝根;由此之业力,无论行何法都只能犯错误;纵然然观修,我执根本也不会断除;即使断除,然不知道方便,也会堕入声闻、独觉的寂灭等过失中。
二、分别观察对治的自性
分二:因之对治、果之对治。
(一)因之对治
败坏观慧之原因是无明,助缘是敬信邪恶的师友,如《释量论》所说:
无明过患之根本,即是坏聚之见地(坏聚见:五蕴原是刹那变坏,和合成聚,无有真实我及我所,反执为有的染污慧。),
……
又说:
缘乃邪恶之师友,对此也有人评说:
邪恶自性遍黑暗。
佛经中记载,佛问弟子:“是谁让你遭受如此之痛苦?”弟子回答说:“是不善的知识(老师)……”
因此,应精进于断除邪慧的方便——闻思,即如经中所说:
听闻断除非真实,听闻遣除诸罪恶;
听闻增长诸智慧,听闻获得出忧苦。
又说:
如作听闻胜观增,……
    故依于听闻,能减少无明的习气。像这样的听闻,也应该听闻清净的善知识所作的、与三藏和四续部不相违的讲述。如果讲述的内容是与三藏和四续部不相合的近似法,那么,即使暂时虽现似善妙的行为,也不能作为上师,即如挂着野兽的尾巴卖驴肉,或如同猎户穿着沙弥的装束,或如给小孩暴饮暴食而导致腹泄等比喻。
(二)果之对治
分二:破除迷乱的观慧、成办无迷乱的观慧。
1、破除迷乱的观慧
分二:破除其他宗教的邪分别和佛教自宗的邪分别。
(1)破除其他宗教的邪分别
外道的邪见虽有不可思议之多,但可以归总为常见(1064以执实心,观诸法是常之邪见。)、断见(784否定因果、前生、后世等说法的见解。)二种。其中,常见主要有四派:吠陀派(吠陀派:古印度一教派名。此派承许现、比、圣教及譬喻等四量真因、似因等正量观察之规律。)、数论派(古印度一教派名,其创始人迦毗罗,有说为黑自在者,倡通晓二十五谛即得解脱之说。)、胜论派(见新编佛典287梵文称吠世史迦,亦称“卫世师”、“鞞世师”。印度外道之一,属婆罗门教。据称开创于成劫末的温露迦(意译鸺鶹,亦称“食米斋”)仙人,以六句论为宗,造论名吠世史迦,意谓最殊胜之论。授法于五顶(梵名般遮尸弃),传实、德、业、有、同异、和合之六句义。其后有慧月,加四句义而为十句义。)、能尽派(裸形派744印度一教派名。创始人离系子不惭裸体,因名无惭派;以灰涂身,因名图灰派;流浪远方,因名周游派。此派所承许之九句义为命、漏、律仪、老、缚、业、罪、福和解脱。时轮中所说九句义为有命、非有命、漏、律仪、所断、缚、跳跃、去和来。)。断见派据说仅有“这边美丽”(享用现世)派。对这些外道,藏地的善知识们作了许多区别,揭示了他们的许多迷乱。他们全都是由因——我执所生,缘——不善的师友所摄持,本质——承许常、断二者。
其中,四种常见主张:常我被业和烦恼束缚时为轮回;解开业和烦恼时为解脱。断见主张:存在的我,在死即断灭,既不存在轮回的束缚,也无脱离苦海的解脱。要破除彼等,可归总为:断除人和法之我执,而通达一切法无自性,以此从常、断中解脱。
(2)破除自宗的邪分别
分三:破除执持声闻宗、破除以大乘不了义执为了义、破除非声闻非大乘的佛教。
A、破除执持声闻宗
又有说差别部(有部:分别说一切有部。信奉《大毗婆沙论》的古印度佛教派系名。承认无为和有为三世的四宗派之一,即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时诸法,其体皆有,名为实有。)和经部(经部:信从契经,固执承认内心外境二者皆是实有的古印度小乘佛教一派系名。)。
B、破除以大乘不了义(1319未了义。为诱导寻常徒众,以世俗之现象为主,指出补特伽罗、有情和蕴、界、处等,及其生灭往还,能渐次以言说意义称量而增益者,以及开示此义之佛典及其注疏等,为不了义经。)执为了义之宗派。(655佛对殊胜化机,所说诸法法性远离生灭戏论之甚深空性,及实有事性自然光明,超出一切思议言说境界之究竟义等,均是了义。此等经典及其注解为了义经。)
大乘又有唯识(唯识宗:是随顺圣者无著主张的一个宗派,他以理论破斥外境的实在,唯许心识实有,此分实相派和假相派。)和中观(中观派:远离常断二边,二谛双运,以此为主见的佛教四派之一。)二派,唯识派又有相(实相派1567唯识实相师。唯识师两派之一。此派虽不承认所取境为实有,但承认如根识所现为实识有。)和无相(假相派1574唯识假相师。唯识师两派之一。此派非但不承认所取境具实有,并如根识所现也无实有,并如根识所现也无实有,为识亦是假。)二派,中观又有自续(中观自续派:在世俗名言中承认事物自相实际存在的无性论者。)和应成(中观应成派:但指出应成某种过失,启发对方生起比量,使悟自宗的中观师,即在世俗名言中也不承认事物自相实际存在的无性论者。)二派。如此之宗派,如堕入有无之边,即使是自己承许为中观,也需要加以破除,因为未超出常、断之边。彼等的详细破除,参见我所著的《理量宝藏论》和《宗派的差别》。
C、破除非声闻非大乘的佛教
分四:破除先前汉地宗、破除彼之追随后世宗、破除当今著名的于唯识假相的观修立为大手印宗、破除于现世般若度立为大手印宗。
a、破除先前汉地宗
仅认识自心就能成佛吗?
在藏王赤松德赞(美髯公?赤德祖丹和金城公主所生子,吐蕃王朝第三十八王。迎请菩提萨埵和白玛桑菩瓦来藏,建桑耶寺,并从印度、尼泊尔各地迎来佛教学者,培育翻译人财,大量翻译佛经,使以预试七人为首的藏族三百人出家初建僧团,由是佛教大盛。)时期,汉地的比丘说:“言词没有意义,以名言之法不能成佛!如能通达心,即为‘唯一白法’(只需通达一个见地就万能,不需要其它方法。佛学词典21页。白法,梵语阿迦陀药,是指一种能治百病的万应灵丹,佛教徒常用以比喻乐空双运的大手印,它能息一切生死苦恼。塔波拉结曾造论,证明佛曾将空性说名为“大手印,引用“唯一白法”代喻。向蔡巴也以“唯一白法派”为主造论典,使“大手印”之名广为传扬。2013),寻问印度和汉地的法派谁真实,益西旺波回答道:“静命大师(2385希瓦措。译言静命、寂护。古印度一佛学家名。生于孟加拉,为萨霍尔王之子。后于那烂陀寺依止智藏论师出家,受具足戒。为中观自续派论师及东方三中观师之一,著《中观庄严论》。8世纪中,应藏王赤松德赞邀请至西藏,设计修建桑耶寺。度初试七人出家,并开始建立僧伽制度,宣说律学、中观。与赤松德赞和白玛穹乃,并称为“师君三尊”。在藏前后十余年,卒于土蕃。)有此遗教:‘莲花生(1611吐蕃王朝“师君三尊”中之轨范师。生于印度西方古国乌丈那境内,得其国王因陀罗菩提抚养为太子,命名“莲花生”或“池生金刚”。及长,赴孟加拉地方从巴尔巴哈蒂论师出家,号释伽狮子。从八大持明受八部修行密乘,从佛密论师受幻化讲述密乘,从室利僧哈听受以大圆满为主的众多显密经教。云游孟加拉及乌丈那等地,教化有缘皈依佛门,人称莲花王者。8世纪中,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入藏,倡建桑耶寺,教藏族弟子学习翻译之学。从印度邀无垢友等通人证士至藏,翻译重要显密经论为藏文。为赤松德赞及王妃也协措杰等有缘者传授无上密乘八法、金刚橛及诀窍正见等教法;创建显乘经院及密乘道场,发展出家在家两种僧团等,奠定了西藏旧派密乘之基。其后离开西藏,往之遮末罗等印度西方古国教化有缘,号称罗刹王者、罗刹颅鬘大师云。)大师将此藏地交付于永宁地母十二尊(立誓永远保佑藏土的十二尊主要地祗女神:遐迩名扬地母、页岩孚佑地母、普贤地母、魔后地母等为四魔女神;独具只眼地母、贤德明妃地母、刚烈尊胜地母、白衣龙后地母等为四药叉女神;藏土孚佑地母、太一济世地母、丽质冰心地母、翠聪绿炬地母等为四女医神。)守护,故不会出现外道。然而自然会出现日夜、左右、上弦下弦、法清不清净等两两的对法,此是缘起之必然。所以,在我离去之后,将出现一位汉地的堪布(和尚3074古印度四大语族中土语的“诃社”或“和社”,梵语音译邬波驮耶,藏语堪布,汉语亲教师,尊称为大和尚。),宣讲抹杀方便和智慧的所谓唯一白法,即宣称只需要通达心而成佛。这正是世尊在经中说的‘在五浊(1001五渣,五浑;寿浊、烦恼浊、众生浊、劫浊和见浊。)之中的所谓见浊(1083五浊之一,执常断边,败坏正见。),即于空性喜欢。’所以,不仅在藏地,就是所有五浊横流之人,均自然于彼喜欢。此法如弘扬,就将损害共同的佛教!那时,应从印度迎请我的弟子名叫嘎玛拉希拉(译言莲花戒,约于公元8世纪出生在东印度,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论师。)(莲花戒)的大堪布来藏地,与汉地堪布辩论,从而战胜之!’藏地雪域可照此授记去做!”
于是,藏王就迎请来嘎玛拉希拉大师,在桑耶寺(3044山南札襄县境一古代寺庙名。8世纪中,藏王赤松德赞和印度佛学家白玛穹乃、希瓦措等三人仿照印度古庙阿登达波日寺形式,揉合汉地、西藏以及印度的建筑风格于一体,共同倡建。主殿代表须弥山,周围有代表四大部洲,八小洲和日、月的小殿,虽曾几度遭受火灾,均经修复。11世纪中,原来流亡康青各地的僧徒,重返西藏,聚居桑耶寺,逐渐成为宁玛派的主庙。),由藏王和堪布们作证人,收缴了所有人的武器,将两串花鬘分别交付到两位辩论者的手上,并如此约定:负者应向胜利者敬献花鬘,并抛弃失败者的主张,不如此奉行者将被国王所处决。当时,在嘎玛拉希拉的席中,只有一些执持印度法派者和大臣郭等少数几人。而于汉地堪布席中,竟汇聚了王妃卓色?祥秋和色玛瓦?觉玛玛等众多会众。
当时,阿阇梨嘎玛拉希拉问对方:“汉地的宗派是怎样的?”汉僧说:“你的宗派从皈依和发心开始,就如同猴子爬树一样,从下面开始攀登(之法);而我的宗派主张:一切所作、能作的法,皆不能成佛,故由观修无分别,通达心性而成佛!犹如大鹏从空中降到树巅,是上降之法,故是‘唯一白法’!”
阿阇梨则指出和尚所说的,从比喻和意义二者来看皆不合理。首先,比喻不合理,即:大鹏是在空中倏然羽毛丰满之后而降临于树巅;还是出生于山岩等之上,而羽毛逐渐丰满才降下?前者不可能,后者只可以作为“渐入”(次第进入佛地)的比喻,而不可以作“顿入”(顿入佛地)的比喻。对此比喻疑问,堪布不能答复。
阿阇梨进而反驳说:“你不仅比喻错误,而且意义也是迷乱的。你所说的无分别的观修是怎样的呢?是要破除一种分别呢?还是要破除所有的分别?如是破除一种分别,那么,睡觉和昏迷等也成了无分别,因为存在仅破除一种分别之故。如是破除所有的分别,那么,你观修不分别之前,需不需要先生起‘观修无分别想’的分别(想法)?如不需要,那么,三界的一切有情也都成了观修,因为先不生起‘观修’想法的分别,也成了观修之故;如需要首先有‘观修无分别’想法之分别,那么,此想法本身即是分别,故失坏了‘观修无分别’的承许。比如说‘不准说话’本身就是失坏了‘禁语’,或说‘不许喧哗’本身就成了‘喧哗’。”如此等等,以经教和道理加以破斥。
汉地堪布无力再辩。当时,国王说道:“如有答复,请说。”堪布说:“如头被雷击,不知道如何回答!”国王说:“既然如此,你应向阿阇梨献花,请求原谅(道歉)!抛弃‘唯一白法’之法派!应按照不违背经教和道理的印度的法派而行,从今以后,谁再奉行此‘唯一白法’将受处置!”并将法律公布于整个藏地。
汉僧收集书籍之后埋藏于桑耶。据说当时,汉地堪布沮丧地回到自己的地方,但将鞋遗留在寺庙。因此堪布对诸弟子们如此授记说:“推测此兆看来,直到佛教将毁灭时,我的教法都会象鞋子一样留下”
后来,诸善知识和智者们说:“汉地堪布虽不知道深法,但稍微知道征兆。因为这是现在那些人舍弃正确之诸法,主张认识自心而成佛,即‘唯一白法’的原因。”
另外,还看见一些《遗教》典籍中写道:“不是堪布的其他一位汉僧泄气去汉地时,遗留了鞋子,故推测此兆而说这些话”
当时,汉地堪布头上燃起火,面朝西方极乐世界而逝。色玛瓦?觉玛玛击打自己的命根而自杀等等。
 
                                                                                                                                                 

                                                                   张炜明   译

 四川康巴藏传佛教文化研究会 《藏传佛教文化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