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朱镕基的“不要落身后骂名”
2006-08-01

浙江在线
 
  近读两则史料:其一,说的是河北省无极县原名为定远县,包拯曾在那里任县令。那年,包拯要调走了,乡亲们舍不得,却又没法阻拦。当人们获悉第二天天一亮包大人就要启程时,便把所有的鸡都杀了。因为鸡叫了天才会亮。包公怕惊扰乡亲,打算鸡叫头遍就悄悄上路,结果直到东方欲晓,也没听到鸡叫。当包拯背起行囊开门时,猛然见父老乡亲都默默地站在街道上等着为他送行……自此以后,没有了鸡的定远县便成了无极(鸡)县。历史上,包拯未必真在无极为官,却能受到当地人民永远崇敬和爱戴,个中原因非常引人深思。其二,说的是郑板桥任潍县知县当年,就碰上了大旱之年;第二年春又是久旱无雨,全县“大饥”;第三年春,更是“大蝗疫水饥”,民不聊生。郑板桥下令开仓赈饥,又“尽封积粟之家,谕其平粜”。同时,决定大兴工役,修建城池,以便“招徕饥民就食赴工,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郑板桥之举大约算不得什么宏伟大业的。然而,“一枝一叶总关情”,其一举一动皆为民计,终究让陷于水火之中的百姓感激涕零。而郑板桥去官离潍之日,父老乡亲遮道相挡,后又“为建生祠”,自是想象中事。

  对两则史料的真实性,笔者无法考证,但从两则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为官者的口碑是好是差,政绩是优是劣,都会有个说法——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从这杆秤上,可以识民心之向背,判官品之高下,检政绩之盈虚。为官一任是有所建树还是碌碌无为,是造福一方还是祸害一方,不论自己在位时如何标榜,也不管哪一级领导如何评定,离任后群众的口碑是最真实、最可靠的评判。

  由此,让我想起了朱镕基同志在他辞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的告别演说中说过的一句情真意切地话:“为学,要扎扎实实,不可沽名钓誉;做事,要公正廉洁,不要落身后骂名。”

  “不要落身后骂名”,自是对为官者说的。为官在任上,大抵是很少有骂声的,即便有,亦多在背后,或是“腹诽”之类。碍于为官者的权势,又有几多人敢破口而骂呢?真正的骂声,真正落下骂名,多在身后。

  为官者落身后骂名,自然跟其为官之时,未能恪尽职守,不愿造福百姓有关。比如王宝森、成克杰、胡长清之流,他们只知为自己谋私利、捞好处,不知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随着一声枪响,伴着罪恶躯体的倒下,身后的骂名随即“鹊起”。

  然而,落身后骂名,怕远不止王宝森、成克杰、胡长清之流。有的为官者虽没有像他们那样腐败,或许还曾经为群众做过一些事,可终究由于私心作祟,渐渐的从少办事、不办事,到办坏事,从而招致群众的怨声、骂声。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为官者也难免不落身后骂名。

  因此,笔者认为,一个为官者要想“不落身后骂名”,就要时刻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深刻体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真正含义,以“靠前指挥”的姿态和“向我看齐”的决心,把党员干部的铿锵誓言融化在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中,让“人民公仆”的血液流淌在百姓的血管里,“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如此,必然赢得群众的口碑,又何愁身后落下骂名?


作者:林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