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之下 文化必然碎片化
2006-07-30

    霍金曾经是女孩;宋江与张飞结拜;鲁迅与“四人帮”坚强地战斗;曹操与赵文卓结为夫妻;秦孝公运用管仲的“商鞅变法”使国富兵强;桑地亚哥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间简史》就是要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凡此种种,就是在2003年到2006年高考作文中出现的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张冠李戴、鸠占鹊巢、移花接木、乱点鸳鸯谱、望文生义、胡编乱造——高考作文

    就像一面哈哈镜,映照出了当今不少中学生苍白扭曲的文化面容。

  是中学生们的错吗?当然不是。在我看来,这些被肢解的支离破碎的文化碎片,与其说反映出学生们的文化无知,倒不如说是应试教育恶果的一次集体呈现。

  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目前,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再惊天动地,也仍然无法撼动应试教育的皮毛,它仍然在强势主宰着当今大大小小的考试,中考如此,高考也莫不如是,真可谓“撼山易,撼应试教育难也”。

  在制度转型遭遇冰点,应试教育体制仍然根深蒂固的情形之下,和以前一样,中考和高考也不得不维持着原先的节奏和内容。尽人皆知,这种教育体制要的就是效率,要的就是升学率,其他都是奢侈的。对于烟波浩淼的中国文化,应试教育近乎本能的选择就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凡是对考试有帮助的,拿来为我所用;凡是对考试没帮助的,则弃之如敝履。中国人向来对文化是大刀阔斧的,但在考试上却表现出了罕见的谦卑,想想民国时期的文化巨子们还请“实用理性”的大师杜威来给国人上课,不知地下有知的杜威先生现在会不会心生“班门弄斧”的自嘲?

  可想而知,这种选择性失明和选择性放大的实用主义应试体制造就的必然是一群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升学而教育的文化阉人。他们没有全面清晰的时代感,历史影像模糊不清,文化记忆支离破碎,甚至对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丧失了起码的敏感,也就不用我们啧啧称奇了。

来源:江南时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