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这一短项未能进入统一、有序的产业链条,拾荒者的自发行动就无法杜绝。更何况从整体而言,拾荒者的行为提高了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如何“收编”这些在城市中占道经营的垃圾野战军,让拾荒大军进入垃圾回收利用的有序产业链中,是提高城市垃圾回收利用的一个迫切课题。
最近,拾荒者成为广州媒体追踪的新闻主角,因为他们的“工作面”污染了环境。这些来自全国各地、转战城市各个角落的拾荒者,把街道变成垃圾分拣场,导致污水流臭气熏,屡被投诉,但是屡禁不止。同样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广州,翻看各地的都市报纸,记者发现上海、贵州等地都有类似的报道。拾荒者之所以不断有“就业机会”,是因为每日大量产生的城市垃圾中藏着宝,他们从中能够捡出财富;而他们自发形成的“工作面”,恰恰暴露了垃圾回收管理中的短项——分类收集推行不力,回收利用有隙可寻。
早在2000年前后,国内的各大城市就已经陆续推出垃圾分类收集的政策,至今收效甚微。回溯当年的新闻,广州市政府曾经出台《广州市垃圾分类收集实施细则》;广州市民曾经万人签名,承诺“为了广州更美丽,垃圾分类齐参与”;广州还曾计划试点推行垃圾分类收集IC卡,实现垃圾分类电子化……但是到现在,很多广州市民依然不知道生活垃圾如何分拣、交给谁处理,还是一个塑料袋打包了事。而拾荒者却从中看到了商机,主动承担了垃圾分拣职责。
和工业领域的生产方式一样,国内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仍处于高消耗、高排放、低效利用的模式。在每日弃置的城市垃圾中,有大量的电子垃圾、塑料垃圾、纸张垃圾等被混同在生活垃圾中,未能得到回收利用。而城市的拾荒大军恰恰是在这些垃圾中找营生,过滤出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资,成为城市物资回收利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工业化的垃圾分拣在目前的城市垃圾处理量中所占比例还很低。如广州市投入使用的环卫资源回收中心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垃圾分拣中心,这里引进法国固体废弃物分拣打包流水线,每天可分拣回收垃圾300吨。与此同时,广州市常住和流动人口已超过1000万,日产生活垃圾5300~5600吨,并以每年6%左右的幅度增长;300吨仅仅是个零头。另外,在广东的粤东、粤西和粤北已经形成了几个规模较大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生产集散地,但是这些集散地处理的大多是进口垃圾,大量的国内垃圾却因为分类收集不力,未能进入回收利用的循环。
此次,媒体关注的拾荒者问题,所涉及的城市外在环境整治只是问题的表层,因为无法从这里根治。即使拾荒者的“工作场所”被一再取缔,也不会改变物资回收利用中有利可图的环节,而只要这一环节未能进入统一、有序的产业链条,拾荒者的自发行动就无法杜绝。更何况从整体而言,拾荒者的行为提高了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为此,巴西利用垃圾创造价值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巴西政府在2000年颁布的多年发展计划中,将回收利用垃圾作为重要内容,要求在城市居民中大力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建立拾荒者合作社,鼓励企业利用回收垃圾作原料。目前,巴西已有200多个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每个城市都建立了多个拾荒者合作社,全国还有上千家利用回收垃圾作原料的中小企业,形成了生产链。拾荒者合作社更是一大特色。由于巴西城市失业问题严重,很多从农村到城里打工的人没有工作,靠拾荒为生;当地政府免费提供场地,非政府组织赞助设备,帮助拾荒者组织合作社,市政环卫部门无偿地把收集来的垃圾运送到合作社分拣。过去在街头和垃圾场谋生的拾荒者如今在厂房内的流水线上把各种干垃圾分门别类,压缩打包,然后卖给不同的回收厂家。建立拾荒者合作社投资很少,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高,不仅利用垃圾创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而且既保护环境又促进经济发展。据巴西有关统计,2004年巴西回收铝易拉罐90亿个,回收率达到96%,高居世界第一,目前巴西有约50万人从事垃圾回收利用产业。在政府带动下,巴西本土公司和跨国公司也都将回收利用废弃物资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利乐、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都在巴西发起成立了非营利性环保组织,提高垃圾回收利用水平。
不要忽视了城市拾荒者捡出来的财富。当前,如何“收编”这些在城市中占道经营的垃圾野战军,让拾荒大军进入垃圾回收利用的有序产业链中,是提高城市垃圾回收利用的一个迫切课题。(记者张翼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