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配偶是否出轨是个令人挠头的难题。近日,江苏省淮安市科研爱好者沈洋翔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夫妻双方的身体上若安装了他发明的“人体芯片”(又称忠贞芯片),一旦有一方发生了越轨行为另一方都可以通过相应的仪器而知道。(7月27日《重庆晨报》)
“忠贞芯片”是否真的可行,还有待研究。就算真的可行,又能如何?难道恋人、夫妻的出轨率就会大幅降低吗?要知道,有需求就有市场,诚如有了“探头”之后,“电子狗”便应运而生,有了“忠贞芯片”之后,破解“忠贞芯片”的技术也会随之而来。
在此,我们倒是需要关注的,对于出轨这道德层次的问题,用科学技术来规范,是否妥当,又是否实际?就像优生学、希特勒“种族卫生”其出发点可能不错,但一旦以理想主义色彩介入生活,就会弄巧成拙,这种极具理想色彩“忠贞芯片”一旦介入家庭生活,又会否好心办坏事呢?我们总要看到,就像自然界有固有的生物链,社会、家庭也有固有的稳定链,一旦自欺欺人地欲使生活“一尘不染”,总是容易导致社会、家庭稳定生态的失衡。对于这“忠贞芯片”,我相信多数读者可能一时讲不出它的不妥之事在哪,但总隐约感到它的不妥。
应该看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科学研究仅属技术范畴,而与道德无关。但随着优生学、原子弹、希特勒“种族卫生”等一系列科学技术或知识所引发的后遗症出现后,科学研究的道德因素逐渐突显出来。事实上,像“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立碑纪念为SARS实验献身的38只恒河猴”等频频见诸报端的新闻,已表明这种道德观逐渐回归科研中,但是从“忠贞芯片”、“贞操裤”等更多的新闻来看,这种科研道德观回归得不彻底,甚至可以说回归得永远不够。不仅在专门的科研机构欠缺,在民间科研爱好者身上也欠缺。窃以为,这才是我们透过“忠贞芯片”,所更应该关注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发明“忠贞芯片”,表面上是维护道德的行为,实际上却折射科学道德的缺失。换言之,“忠贞芯片”还未检测恋人、夫妻间的贞节,自己却已“失贞”。
[稿源:红网]
[作者:陈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