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地震过后唐山变成一片废墟 |
作为一名未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青年人,自己始终以尊敬并祈愿的心情,瞩目着这场更多关注“小人物”的纪念活动,在一个个虽已日久却未必模糊的原汁回忆中,阅读着一段段真实的人情人性。
可以断定,在忙于快步赶路的茫茫人海中,如此微词应当不会是“孤声”。“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7.8级、24万遇难、16万伤残、7000家庭断门……对那次地震,似乎不再缺少结论与数字信息,后来者已经为其描绘出了历史的位置。那么,我们真的应该将那段历史尘封,让那段冰冷的记忆继续“冰冷”下去吗?
拿破仑说,承受痛苦,比死亡更需要勇气。或许,在走向盛世的今天,生活于新时代的我们,更缺乏承受回忆苦痛的勇气。然而,历史不该仅由宏大的叙述、终结的话语、冰冷的数字组成,民族进步的历史,恰恰更多绵延于源自人民之间的代代血脉传承!
诚然,30年过去了,废墟不再,新城立起,昔日瓦砾中爬出的青年也白丝满鬓,但一部更加宏大的活着的历史,其实仍然被埋藏在你我身边小人物的记忆深处;灾难中的亡魂和饱受伤害的心灵,仍然等待抚慰;流淌于民间的大难来临时刻的人情人性,仍然需要汲取。
![]() |
在地震中被彻底摧毁的唐山火车站 |
当我们追忆缅怀唐山大地震的时候,不正是探寻渺小与强大的哲学吗?梳理民间的记忆,我们看到了用双手挖掘废墟寻找生者的身影;看到了困在废墟下八天七夜未曾绝望的意志;看到了废墟上接生的从容;也看到了艰难走出亲属全部遇难噩梦的坚定……灾难面前,人类更加懂得了团结,明白了友爱,学会了互助,表现了平日想不到的坚强。
值此之时,台风“碧利斯”与“格美”轮番来袭,云南地震肆虐,数百同胞遇难,数千万同胞深受其害。这似乎在提醒我们:自然灾害永远不会绝尘而去,总要时刻环绕在我们身边。在新的灾害面前,我们是否驻守着那份团结?是否呵护住了那份友爱?是否还拥有走出灾难的坚毅之心?每一个“旁观者”,是否积聚了抵抗大自然肆虐的足够力量?
一位当年的亲历者在《中国青年报》上道出了感慨:“30年了,任何一点与这个城市沾边的人和事,都会勾起我不肯泯灭的灾难记忆,每年的‘7·28’我都格外地关注媒体,但社会却常常是‘出奇地安静’;电视里印尼地震的惨况,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这段文字足以让我们震撼和愧疚,谁能说清,这样一颗等待抚慰的受伤心灵,究竟是在为印尼而流泪,还是在为我们自己?
为了昨天,我们需要回忆;为了明天,我们需要缅怀;为了希望,我们需要纪念!(本报特约评论员毕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