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7•28:为了明天,我们需要缅怀
2006-07-27

大地震过后唐山变成一片废墟

    7月28日,唐山大地震30年纪念日。由本报牵头全国15家媒体推出的“唐山寻亲”活动也正渐入高潮,作为对30年前那段记忆的追寻,完成了一次跨时空的情感对接。

    作为一名未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青年人,自己始终以尊敬并祈愿的心情,瞩目着这场更多关注“小人物”的纪念活动,在一个个虽已日久却未必模糊的原汁回忆中,阅读着一段段真实的人情人性。

    可以断定,在忙于快步赶路的茫茫人海中,如此微词应当不会是“孤声”。“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7.8级、24万遇难、16万伤残、7000家庭断门……对那次地震,似乎不再缺少结论与数字信息,后来者已经为其描绘出了历史的位置。那么,我们真的应该将那段历史尘封,让那段冰冷的记忆继续“冰冷”下去吗?

    拿破仑说,承受痛苦,比死亡更需要勇气。或许,在走向盛世的今天,生活于新时代的我们,更缺乏承受回忆苦痛的勇气。然而,历史不该仅由宏大的叙述、终结的话语、冰冷的数字组成,民族进步的历史,恰恰更多绵延于源自人民之间的代代血脉传承!

    诚然,30年过去了,废墟不再,新城立起,昔日瓦砾中爬出的青年也白丝满鬓,但一部更加宏大的活着的历史,其实仍然被埋藏在你我身边小人物的记忆深处;灾难中的亡魂和饱受伤害的心灵,仍然等待抚慰;流淌于民间的大难来临时刻的人情人性,仍然需要汲取。

在地震中被彻底摧毁的唐山火车站

    日前热播的央视青歌赛上,出过一道“素质题”,题面是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场景:大限来临,一对老夫妻安静地躺着,双手紧握,对视的双眸透露出生死与共的坚定;一位母亲抚摸着孩子,哼着摇篮曲,面容上流露着绝望中的平静;小提琴手镇定从容的演奏,展示着面对死亡时的勇敢无畏……提出的问题是:你看到了什么?记得当时那位选手的回答是“纯真的爱情”,而评委余秋雨给出的答案是:如此一幕,表现的是“在巨大灾难面前,个体生命如何的渺小,而个体精神却是何其强大”。

    当我们追忆缅怀唐山大地震的时候,不正是探寻渺小与强大的哲学吗?梳理民间的记忆,我们看到了用双手挖掘废墟寻找生者的身影;看到了困在废墟下八天七夜未曾绝望的意志;看到了废墟上接生的从容;也看到了艰难走出亲属全部遇难噩梦的坚定……灾难面前,人类更加懂得了团结,明白了友爱,学会了互助,表现了平日想不到的坚强。

    值此之时,台风“碧利斯”与“格美”轮番来袭,云南地震肆虐,数百同胞遇难,数千万同胞深受其害。这似乎在提醒我们:自然灾害永远不会绝尘而去,总要时刻环绕在我们身边。在新的灾害面前,我们是否驻守着那份团结?是否呵护住了那份友爱?是否还拥有走出灾难的坚毅之心?每一个“旁观者”,是否积聚了抵抗大自然肆虐的足够力量?

    一位当年的亲历者在《中国青年报》上道出了感慨:“30年了,任何一点与这个城市沾边的人和事,都会勾起我不肯泯灭的灾难记忆,每年的‘7·28’我都格外地关注媒体,但社会却常常是‘出奇地安静’;电视里印尼地震的惨况,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这段文字足以让我们震撼和愧疚,谁能说清,这样一颗等待抚慰的受伤心灵,究竟是在为印尼而流泪,还是在为我们自己?

    为了昨天,我们需要回忆;为了明天,我们需要缅怀;为了希望,我们需要纪念!(本报特约评论员毕诗成)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