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小知识、大智慧:石窟
2006-07-21

石窟 是在河畔山崖间开凿出来的寺院,因为它们绝大多数是一所所石质的洞穴,有着佛教寺院性质的使用功能,所以,这类寺院就叫作"石窟寺"。

石窟寺是在印度起源的,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中国的佛教徒也开始开凿石窟寺了。公元5至8世纪是中国石窟发展的最盛期,最晚的可以到达公元16世纪。

中国历朝历代的石窟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洞窟内立一座中心塔柱的塔庙窟,是提供给僧侣们绕塔作礼拜用的;
2.用于讲经说法的佛殿窟;
3.供给僧人生活起居和坐禅修行用的僧房窟;
4.在有的塔庙窟和佛殿中雕塑了大型佛像,就形成了大像窟;
5.在佛殿窟内设立中心佛坛,形成摹仿地面寺院殿堂作法的佛坛窟;
6.专门为坐禅修行而凿的小型禅窟(罗汉窟);
7.由小型禅窟组成的禅窟群;
8.利用天然溶洞稍加修凿而成的石窟;
9.利用崖面的自然走向而布局规划开凿出的摩崖造像。

总的来看,中国的石窟寺是以建筑、雕塑、绘画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为弘扬佛教思想、为僧侣们的出家修行服务的。古代的善男信女们认为出资开凿石窟、雕塑与绘画佛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作功德的行为。

中国石窟寺的制作,可以说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以敦煌莫高窟来讲,它所在的鸣沙山是由第四纪初期的沉积物洒泉砾石层组成的,砾石层主要是河流冲击而成的,是大小不等的鹅卵石和沙土的混凝物。它的硬度极不一致,一般说来很松脆。石子虽然坚硬,却各个分离,只靠一点点粘力不大的钙质勉强胶结住。因此,凿窟虽还可以,在上面雕刻就不行了。这种岩层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莫高窟只能向塑像和壁画方面发展。相比之下,大同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太原的天龙山石窟、邯郸的响堂山就大大不同了,那里的岩石不仅分布面广泛,而且很适合于雕刻,于是就产生了一座座宏伟的石刻岩中殿堂与众多的精美雕像。

另外,中国石窟寺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地区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时代艺术风格和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我们根据中国石窟发展史上出现的这些明显的差异,把全国的石窟寺分成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三个大的自然区,而每个大区中又可以分成若干个自然小区。

新疆地区的石窟主要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天山山脉以南的地区,集中的地点有库车和拜城一带、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和吐鲁番附近。最早的石窟大约开凿在公元3世纪,最晚的有可能迟到公元13世纪。洞窟内采用泥塑像和绘制壁画的方法制作,在焉耆和吐鲁番一带,还在有的洞窟前面用土坯砌成前堂,或者直接用土坯来砌建洞窟。

中原北方地区,是指新疆以东、包括黄河流域和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数量最多,内容也最复杂,是中国石窟寺发展的主要地区。按照自然地理和风格特点,还可以再分为四个小区:
1.河西走廊区,即位于甘肃省的黄河以西地段,从公元5至14世纪都有兴建,在洞窟内一般是采用泥塑和壁画的形式。
2.陇山东西区,即今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创建于公元5至6世纪。陇山西部多采用泥塑和壁画,陇山东部大部分是石雕刻。
3.陕北关中区,即陕西省的北部和中部地区,有少量的窟龛开凿于公元6世纪,主要部分是在公元7世纪及其以后制作成的,多采用雕刻手法。
4.中原华北与东北区,包括山西、河南用其以东的广大地区,公元5至8世纪,是中国石窟发展高峰期的中心区域,主要采用石雕刻的手法制作。

南方地区,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东南和西南两个地区比较集中。东南指江苏、浙江和江西、福建的部分地区。最早的出现在公元5至6世纪间,公元10世纪以后的内容较多。西南地区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西藏等地,是公元8世纪以后中国石窟寺发展的重心区域。南方地区制作石窟寺的主要方法也是石雕刻。

另外,在制作特点方面,中原北方地区除了个别石窟群以外,多掺杂着摩崖造像龛;而南方地区除了个别地点外,则是摩崖造像龛的数量多于石窟洞。就全中国的范围来看,石窟群地点的总数约在1000处以上,而石窟洞和造像龛的数量很可能会超过10万。其时代延续之长久,保存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信仰佛教的国家所无法相比的。各个地区,各个地点艺术风格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在它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不断地推动着石窟寺向中国民族化的风格迈进。(摘自常青《中国石窟艺术之旅》,《百科知识》1997年1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