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变遗憾,往往在一刹那
2006-07-20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在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成功地被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之际,下面这条消息值得警醒。《中国青年报》7月18日报道,3年前才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在此次大会上,第三次被列入重点监测保护项目。专家考察组提交的报告指出,三江并流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正在规划的水电开发,被改划边界以适应开矿、建大坝等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旅游业的发展等。
 
  报告以振聋发聩的方式昭示,在“世界遗产”光荣而夺目的名号下,何尝不是隐藏着另一个名号:濒危遗产。

  仅就“世界遗产”而言,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它们都从远古和历史深处走来,毫无例外历尽沧桑、渡尽劫波。穿过时光的剥蚀和天灾人祸,它们走到今天殊为不易。但是,也无须讳言,即便在其“价值”抑或“历史意义”格外彰显的今天,它们也仍需时时面对各种各样的天灾和人祸。

  假如天灾无法抗拒,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有将人祸尽量避免。而在和平年代,“世界遗产”要面对的人祸,其实就是一种:对其“剩余价值”的过度索取。

  因历久而弥贵,各地争相将辖区内的“世界遗产”,打造为旅游产业,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当旅游成为“申遗”的主要甚至是惟一目的,保护就必然被开发所代替。破坏,也就必然成为保护幌子下的真实。所以很容易理解,张家界的那个观光“天梯”,为何遭致如此激烈的反对。

  当然还有客观存在的民生问题,也摆在面前无法回避。这一点,在三江之怒江的保护和开发上尤为明显。分歧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怒江地区丰富的水利资源。这对一个能源缺乏的大国和一个极度贫困的地区,显然极具诱惑。

  尽管,理想的状态是,在开发的同时切实加以保护。可正因这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往往只能成为一种理想。设立“世界遗产”的原初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可现实情况往往蜕变为“保护是为了申遗”这样的功利性逻辑,申遗之后的逻辑就不言而喻了。

  “世界遗产”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义务。“世界遗产”是一个金字招牌,但它又并不仅仅是金字招牌。这种“无比正确”的话,的确面临着成为“废话”的危险。许多“世界遗产”的称号,正在化身为世界级商标。遗产变遗憾,往往就在一刹那间。

  沧桑并未历尽,劫波也远未渡尽。三江并流三次被列入重点监测保护项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徐冰(北京 批评家)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