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拿什么改变命运?
2006-07-19

燕赵都市报
 
  今天有一条新闻,读过之后,让人感到既辛酸,又寒心:辛酸的是,山西省榆社县、翼城县分别有两位家长,在各自的儿女收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后,相继自杀,原因就是“无力凑够学费”;寒心的是,频繁发生的此类惨剧,并没有唤醒大学生们对贫困故乡的责任感,同时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改变命运”(7月17日《中国青年报》),无疑,这指的是他们自己的个人命运。

  当然,如果我们把故乡的贫困以及因贫困而引发的惨剧的原因,归结为这些贫困生缺乏对故乡的责任感,那绝对是不公平的,而且也会放过真正的原因: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包括大学不合理的收费制度,导致农村贫困的诸多政策和法规等等。但承认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在面对故乡的贫困时可以免去道义上的责任。

  一个更为严酷的现实是,贫困生对“上大学可改变命运”的“相信”,已经越来越像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迷信”了。日前公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表明,2006年毕业的本科生中,截止5月底还有半数以上未找到工作,66.1%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人民币1000元到2000元之间的低水准,1.58%的学生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7月17日新华网)。这就是说,大学生指望通过个人奋斗跻身于有房有车的“中产阶级”之列的前景,基本上可以说是属于镜中花,水中月了。

  更为吊诡的是,大学生们“改变命运”的愿望越强烈,他们“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就越小。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生,尤其是那些贫困地区来的贫困生,即便仅仅是从改变自身命运的立场出发,也应该考虑回故乡去。

  大学生回故乡去能干什么?我认为,更主要的是要扮演能够带领农民在法律的框架内,参与各种利益博弈的政治和思想精英的角色。这些年来,三农问题为什么会越来越严重?各种坑农、害农的事件为什么会屡禁不止?许许多多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为什么难以打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民在利益博弈中,在力量和信息两个方面,都处于一种绝对劣势的状态。

  而回乡大学生的出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态:大学生们在信息、能力方面的优势和农民追求公平、富裕及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相结合,就能够有效地将农村的力量整合起来,以一个拳头而不是一盘散沙的状态参与到利益博弈中去,使力量对比钟摆逐渐地向有利于农民的方向回摆。可以肯定的是,大学生也将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郭松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