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在唐山大地震伤口上撒盐
2006-07-17

燕赵都市报
 
  唐山“7·28”大地震已经过去30年,30年来,24万逝者的祭奠一直是遍布市区路口的一堆堆纸灰。据7月16日《民主与法制时报》报道,南湖公园地震纪念墙兴建之后,市民可以在上面刻上亲人的名字,每年的清明时节和“7·28”,刻名的逝者亲人都来这里祭奠。然而,在纪念墙上刻名字是要收费的,“纪念墙正面每一姓名1000元,背面800元”,这也引发了一场争议。不久前的《燕赵都市报》报道指出:“这是在伤口上撒盐”。

  面对这样的新闻,一时不知该哭该笑。或可欣慰者,是那24万沉没于岁月或某种刻意的忘却之下,寂寂30年的逝者名字终于得以被人想起,并可能浮出时间的水面。而或可一哭者,则在于它却是这样的一种救赎:每一个死难者的姓名,不再仅仅属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以及他们的亲人,也不再仅仅属于对一次地震的群体性苦难记忆,而成为了被商家握在手心的利益索取对象。

  我不能附和那些认为此举乃商业行为所以无可厚非的说法。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24万死难者的名字都已经成为一种公共资源,因此天然地排斥商家拿死者牟利的行为。我所不能想象者,如果美国9·11纪念碑上的名字都需要死者家属出资购买,将是一种什么情形。因此我们需要追问的在于,政府凭什么容忍商家对这种苦难资源的营利性“开发”使用,何况商家所使用的是“地震纪念墙”这样一个公共特质明显的名称。

  但是如果放弃某种现实的追问,我们似乎都意识到的一点是,在唐山大地震30年之时,当商家敏锐地捕捉到死者名字这一“商机”之际,是不是意味着,在我们的内心,都渴望着这样一座纪念碑,来刻下那24万不应被遗忘的姓名,来刻下每一个名字所赋予我们民族虽历苦难但不曾沉沦的希望?当然,唐山建立了遇难者纪念碑,但上面找不到每一个死难者的姓名。

  姓名之后有着鲜活的生命,更有着真切的哀痛与寄思。这些真实的姓名不应随着时间流逝而湮灭。我们总是忽略了个体的苦难价值,总是用群体性记忆来代替甚至抹杀个体的记忆。但其实对于生命而言,必须存在于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与彰显之中。

  那么,谁最应当有资格来做这样的事情,其实是不言而喻的。报道中,一位叫党育新的地震孤儿认为建立纪念墙是一件好事,但她同时觉得,这种公益的事情,“不如政府出面来做”。这种寄望于政府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然的。“在一颗没有刻骨痛苦的心上,也永远留不下理想的铭文。”人间苦难并不是因为回避而有所减少,正视苦难更能向往美好。但在这当中,只有政府行为,才能让民间对于死难者的寄托,对于一场苦难的印象,不再仅仅在为“遍布市区路口的一堆堆纸灰”而随风飘散,才能真正凝聚起对于生命与现实的珍重。

  我们不能因为死难者的家属没钱,而失去了他们将名字刻上“地震纪念墙”的权利。是的,这是一项权利,是一场自然灾害之后,死者以生命赋予生者的追怀并祭奠的权利。但是,能够让所有人都享受到这项权利的,只有政府的行动。这就需要我们更好地去珍惜这样的一种地震资源,以表达我们对于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杨耕身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