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青山
中科院院士陆大道曾多次给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建设部部长汪光焘等写信,直陈中国已经出现了城市化的“大跃进”,城市化发展与规划建设中出现了盲目追求大规模以及严重浪费土地等令人不安的一些趋向,超出了正常的城市化发展轨道。(7月13日《南方周末》)
把城市化简单理解成土地城市化,是城市化“大跃进”的典型特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2年的39.1%。虽然我国在城市化速度上创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但我们的城市化,普遍是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偏重于占用土地。在国内不少地方,所谓城市化,就是把农村耕地划为城市建设用地,有数据为证:从1996年年底到2003年,7年间中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绝大部分被城市所占用;全国城乡建设用地约24万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已经达到130多平方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
农村的土地变成了城里土地,就城市化了?显然不是,但不少城市决策者就是按这个办的。在他们那里,城市化就是把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强行规划,变成城市中的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大会展中心。与如此土地城市化结伴而生的是,出现了大量失地农民,虽然他们的身份随着土地由“农民”变成了“市民”,但他们却没有了生活来源,同时,没有社会保障,没有工作,更不知道在城内如何生存。
行文至此,我再次想起了“拉美陷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南美国家的人均GDP刚跨过1000美元“关口”,他们为推动经济快速“起飞”,普遍实施了推进城市化战略。当大量“无土地、无保障、无固定岗位、无一技之长”的农民成为新市民后,问题由此而生:政府为承担他们的养老、卫生、社会保障等费用精疲力尽,城市内两极分化更为严重,社会阶层矛盾日益激化,社会治安严重混乱,最终导致社会失控,国家陷入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拉美陷阱”,前车之鉴。应该说,我国已经出现的城市化“大跃进”现象,与当时“拉美陷阱”的背景有类似的地方,而我国失地农民数量更是惊人,城市容纳劳动力极为有限,所遭遇的困难与问题,远比南美国家当时的情况复杂得多。
笔者在此强调“拉美陷阱”,并不是反对城市化。相反,我一直是城市化的坚定支持者,所反对的是那种违背客观规律的、以牺牲土地和农民利益的城市化。我国地不大,物不博,人多地少,各级官员在热衷于城市化时,千万别忘了“循序渐进”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这两个底线。如果我们过于单调地依赖土地城市化来拉动城市化步伐,谁敢说不会掉入“拉美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