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剧照 自《圆明园》官方网
“游戏”才刚刚开始呢,继续玩儿吧,相信咱们有的是力气。
看完演出回来,朋友就问,昨天的演出怎么样?搞笑吗?
“搞笑。”我说。
我不想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我觉得不搭调,不是同一个想法和品位的人,没法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一件事情。你要看搞笑他就搞笑,但你如果只要搞笑,为什么不去看相声小品呢?但是,趣味也决不是单一的,一个东西,个人看出个人的名堂来,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圆明园》有辛辣的讽刺和搞笑成分,但“圆明园”所承载的,哪里仅仅是搞笑?
《圆明园》所说的“圆明园”,分别经过了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清末老少们的搬砖头运木头、咱们21世纪新一代人为了“保护北京城有限的水资源”而对它进行的“贴膜”。火劫,木劫,土劫,水劫——五行看似缺金,囊括起来,却是一个“人劫”。
从剧本表面来看,圆明园有它这一系列劫难,是由龚半伦(龚自珍之子,有历史可查)等三两个末代“小民”偕同二三十人,为了捞点钱财,将“格兰特”一伙洋人引进来,烧了圆明园,抢了被清朝皇帝藏了起来的中国五千年的珍藏的,自然,龚半伦一伙也得了钱财分了赃。百年一路下来,拆墙破庙修路建高楼,最后到将圆明园湖底铺上一层“膜”,以防水土流失;而这样一来,圆明园的风水也就彻底地被现代化的科学的理论给搅浑了,活水成了池塘,“巴台农神庙”成了城市公园。
——以我们现代人的追求和“想象力”,还有什么事情想不到做不出的?今天谈环保,明天宣布大搞城市建设,一建再建的城市道路,一扩再扩的环线也撑不下急速增长的人类消费和汽车。当然,我们也心知肚明,比如石油这资源,是越来越少的。
张广天导演今天说,这回的彩排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音效上的一点小故障,使“圆明”那段我最喜欢的歌曲失去了部分声音;还有,张导说的节奏拖沓的问题,这点我没太大感觉,这应该是角度和深度不同的问题;然后就是观众与演员的沟通,中间环节憋,演员不太适应。小剧场可能就是这样,观众两三百人,很有限,来的观众很容易形成一种共同的“氛围”。比如这回,可能就因为知识分子、媒体来得较多,互动上就少了些。但是,演出谢幕时,观众长时间的掌声还是证明了咱们对《圆明园》、对圆明园剧组尊敬和欣赏。张导察觉出来的问题,用他的话说,“并不是坏事”。
这回的话剧,可能还是让人发笑的成分比较多,不像《圣人孔子》那样。我个人更喜欢沉重点的,让人思索的成分和时间多一些。但《圆明园》我想就偏向大众化些,现实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表达,更贴近人,相信它的演出效果会不错的。
另外,《圆明园》的音乐是我相当喜欢的,曲风唯美,歌词也偏于古典。女声多美,龚半伦和“圆明”的音域都比较宽,“李小二”的怒吼有些何勇“垃圾场”的姿态,中音浑厚;乐队的演奏不错,键盘的声音很好。话剧演员在舞台上的声音都很清晰,连“娘娘腔”都不带低音的。不错!
话剧中有一首歌叫月亮,由三位圆明合唱,我非常喜欢。
《月亮》
还是那句话:愿从今天起的《圆明园》公演更加精彩。
2006-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