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跪了,我的父老乡亲!”
2006-07-13

开场白

甘肃省岷山县小寨村,有几百户人家。过去,这里家家户户以乞讨为生,乞讨甚至成了村民的致富捷径,小寨村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乞丐村”。2005年9月,小寨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李玉平,通过媒体向自己的乡村发出了一声呐喊,“别跪了,我的父老乡亲!”

———深深的震撼。一时间,台下近百人鸦雀无声。

杭州市民学校“知荣辱,明礼仪”荣辱观系列讲座———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近日在采荷文体中心开讲。省委党校教授曹文彪的讲座,从一种让人极为不耻的行为———“不缺胳膊不缺腿”的壮劳力却终日以乞讨为生切入,深入剖析了好逸恶劳的成因,同时指出了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荣辱观的几个必要途径。


历史典故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一个众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曹教授在荣辱观讲座上再次提及。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有个骨瘦如柴的人,两眼无光地在路上走着。这时,有位富人高声吆喝,“喂!来吃!”那人听到这轻蔑无礼的喊声,大声回敬道,“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富人怔住了,后来又追上前去向他道歉。那人继续往前走,没几步就跌倒在地,死了。富人对他肃然起敬。

君子为何不食嗟来之食?“这就是耻感的作用。因为人是有人格,有尊严的。接受施舍,尤感羞耻,何况主动伸手乞讨?”曹教授话锋一转,“但现在,一些人却似乎淡化、甚至丢掉了我们中华民族辛勤劳动的传统美德,并且进一步贪图安逸,厌恶劳动,不以食‘嗟来之食’为耻。为什么?”

问题抛给了现场听众,现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我觉得是因为一些人放弃了社会理想,追求淡化了;私心强化了,公德心淡化了”,一位叫赵田松的年轻人这样分析。“是不是现在的孩子生活得太幸福了,想要的东西来得太快、太容易?应该给年轻人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让他们认识到想要财富,就要靠双手去创造。”杨淑环阿姨帮着出主意。

曹教授作出了深入的分析。“不以辛勤劳动为荣现象的出现,与我们的宣传教育大有关系。比如,往往强调成功的光荣,而很少强调奋斗过程的光荣,事实上奋斗过程往往是非常艰辛的。再比如,连‘五一’这样一个本来应该是宣传劳动光荣的最佳时机,现在也成为谋求经济增长的有利时机。又比如,人们常常得到这样的提示,即借助知识去巧干很可能一夜之间就立刻成为巨富,反之,死拼苦力,则非穷即贫……”

“在西方新教伦理看来,一个人从事工作、参加劳动,主要不在于谋生而是完成上帝的使命,或者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而中国人习惯于把工作或者劳动视为谋生手段。所以,一个人如果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容易被视为可耻,但如果一个人因为很富有,可以坐享自己所拥有的财富时,一般人就不大会认为是可耻的了。”曹教授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


生活注解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孩子的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至于体育、道德、劳动都可以退而求其次。看见环卫工人,大人会对孩子说,“瞧见没有,不好好学习,将来你就像他那样。”

“在社会上,的确普遍存在着这种轻视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的现象。”曹文彪教授评价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社会为成功设定的标准有问题。比如,认为摆脱生产性劳动从事管理性劳动,摆脱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摆脱农业劳动从事工商业劳动,才算得上是成功。”

劳动观念的缺失,很令人生畏。上海某区评选优秀学生,考察中,测试者有意将扫帚和抹布扔在门口,但结果没有一个人理会。而一次千人的大型调查显示,有85.7%的孩子认为劳动没有必要,32.3%的孩子没有劳动习惯,37.2%的孩子不知道怎样才算劳动。而在德国,人们早已注意到劳动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法律明文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至18岁的孩子每个年龄段该做什么家务,都有明文规定。

讲座上公布的这份调查结果,让台下人听了忧心忡忡。一位外婆级听众当场指出,“劳动光荣的意识要从小培养,大人千万不要包干家务。平时买菜回来,可以让孩子拣拣菜叶、剥剥毛豆,小孩子参与过劳动,吃着饭菜都会感觉特别香!”“心灵手巧、手巧心灵,这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小伙赵田松再度发言。

曹教授总结说,“如果社会中每个成员都勤勉努力,奋发有为,这个社会就会快速稳步发展。反之,游手好闲,等着天上掉‘馅饼’,不仅毁了个人前程,更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为人所不齿。”

文明合议庭

如何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担任本期文明仲裁员的曹文彪教授说,不能只宣传作为结果的成功,更要多多宣传作为过程的成功;要尽量堵塞一夜之间突然暴富的途径,使任何的富有都与付出的汗水成正比;要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对青少年加强教育,以保尔的“不使人生留有遗憾”的名言作为人生座右铭。

(记者丁雄英 杭州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