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圈励志”与传媒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2006-07-13

吴木銮

  “我不是他们说的那种现代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的家庭无力给我提供一间好一点的房间,而我面对这种困难需要一个乐观的心态,并不是什么刻意地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励志。”四川猪圈励志少女余平这么说。(2006年7月12日《新京报》)

  在炎热夏季进行的初中考,“猪圈励志”少女新闻恐怕传播得最广。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在农村出生的人,对猪圈可能并不陌生。住猪圈、牛圈的人估计也不在少数。因此,正像《新京报》引述余平所说:“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么多记者给我打电话,不就是睡猪圈房吗?有什么奇怪呢?”

  2006年7月1日,四川某都市报最早报道此事,报道中如此描述:“余平告诉记者,她最喜欢的故事就是古时候的‘卧薪尝胆’、‘悬梁刺骨’等励志故事。最欣赏的人就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她希望自己像他一样在艰苦的环境里,有朝一日能够成功。”“她告诉记者,高中三年,她将继续住在猪圈房里,直到自己考上重点大学为止。”

  这篇报道出来后立即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因此发的评论文章也不在少数,如“如此‘卧薪尝胆’让人喜忧参半”等等。

  2006年7月5日,《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关于此事报道则完全不同。标题就是:“谁愿意住猪圈啊!”该文称,她现在已开始出面澄清“为了磨炼自己,情愿住猪圈”的不实之词。她甚至透露,其实开始她并不知道“卧薪尝胆”的主人公就是越王勾践。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的误差呢?《中国青年报》上文如此说:“一名记者问余平:‘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余平一边点头,一边补充:‘我还听说过头悬梁、锥刺骨呢。’她记得记者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恐怕是近年来多发的都市报新闻涉嫌虚假的事例之一。

  在中国的新闻行业内,还有人对都市报持有“敌意”。我个人的观点正好相反,正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市报的发展其实让新闻行业回归本位,有助于消除各种偏见和忽视。作为新闻行业中“不死”的规则——新闻客观性,在都市报这种靠广告收入生存的媒体中按理上是被强化了。因为一旦这家媒体的客观性让受众产生普遍的怀疑,受众因此降低订阅量和阅读率,广告额自然就会下降。因此,从长远来说,此类媒体要获得发展,必然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但是很奇怪的是,国内都市报报道的客观性正受到一定的质疑。在《新闻战线》(2002年第04期)《警惕都市类报纸的不良倾向》中,作者谢健就以假新闻《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为例,这则消息早在2000年底就已“生产出品”:黑龙江某都市报2000年12月19日以《这在牛津大学建校史上是第一次》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2001年1月23日,在江、浙极有影响的某都市报也以《20岁鹤城姑娘穿上牛津博士服》为题予以报道。这两条消息都比较简单,字数不超过500字。紧接着,长达数千字的各类人物通讯《中国女孩改写牛津校史》将此事放大,急速升温,使之成为轰动全国的特大新闻。令这些媒体难堪的是,2001年11月23日故事主人公吴杨声明:一、我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二、我所学的学科———数学和计算科学不是百分制;三、所有关于我的新闻报道,记者均未采访过我本人,成稿后也从没有经我核对或同意;四、敬请各新闻媒体、杂志、网站不要再转载关于我的这类文章。

  有关传播学者分析原因认为,这些新闻“以受众为向心”而不是“以事实为向心”的时候,原来的初衷便异化了。

  笔者不完全同意此观点,报业以“受众为向心”没有错误,都市报仍应强化这种“受众为向心”的导向。但是以“受众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可以提供虚假新闻。现在的事实也表明,如果不断地出现这种虚假新闻事件,整个媒体的公信力都会下降。因此,笔者认为,传媒行业应该像传统制造业一样,建立起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这是比较切实的办法。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