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静案反思弱者的救助途径
2006-07-11

 新京报
 
  曾经轰动全国的女教师黄静离奇死亡案已经发生三年多了,7月10日当地法院终于作出一审判决。黄静前男友姜俊武被无罪释放,黄静亲属提起的民事诉讼获得部分支持,法院判定姜俊武赔偿黄家5万余元。(昨日《潇湘晨报》)

  这个案件是在舆论的关注下,才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姜俊武被刑拘并提起公诉便是一个证明。仅就判决结果来说,笔者并不感到意外,在法律层面上可以接受,因为“疑罪从无”是一条任何时候也不能动摇的司法原则,哪怕嫌疑人在公众心目中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如果仅仅为平息民愤,为死去的黄静讨一个公道,没有确凿证据硬把姜俊武判定为罪犯,那么姜俊武和佘祥林又有什么区别?至于在漫长的三年多时间内,如果是有关部门不作为甚至做了某些手脚,使姜俊武犯罪成立的证据灭失了,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追究有关部门的责任。刑事案件是疑罪从无,而民事案件则是看原被告双方提出的证据谁的效力更强,更值得采信。因此姜俊武无罪和姜俊武要赔钱并不矛盾。

  我以为对黄静案,最值得反思的不是其判决结果,而是舆论对公共事件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量?有关部门如何看待、应对这种力量?

  一个拥有公权力的机构,无论自认为做得如何的公平公正,公众都有理由对它怀疑,它惟一能做的就是及时地通过公开、透明的程序来证明自己是公正的,来消减公众的疑窦。香港一警察在隧道内杀死另一名警察,对这样的惊天大案,舆论当然会有种种猜测,港府及时向媒体披露案件的各个细节,让公众相信在此案中有关部门并没暗箱操作的违法违规行为。这种处理是现代法治政府应对公共事件的明智之举。而在黄静案中,即使有关部门真的问心无愧,但黄静案案发初期的种种作为的确不够公开和透明,公众当然会对其产生种种怀疑。最后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有关部门被推着一步步往前拱。以致今天这一判决即使在法律层面上无懈可击,依然要承担舆论的非议。

  另外我们要思考的是舆论究竟能给弱者多大的支持?这样的支持怎样才能兑现?女儿惨死,做母亲的当然会怀疑背后有黑幕,要给苦命的女儿讨个公道。她对黑幕的判断,随着舆论对她一边倒的支持,会变得越来越明确,最后深信不疑。而她对女儿之死的昭雪,将她认定的罪犯绳之以法,也随着舆论的支持更加充满信心。可最后的判决可能比她女儿刚死还难以承受,此时,舆论还能给黄母提供何种支持?所有的痛只能黄母自己扛。如此说我并非否定舆论对弱势者的支持,而是要提醒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心怀正义的人,舆论给予的力量往往是含糊不清的,因此具体的、单个的弱者从中获得的帮助往往是不明确的。其实,舆论的力量只有一点点发挥影响,使执法变得更公平公正,大多数弱者就能从中受益。

  □李勇(北京记者)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