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失范在先,人无廉耻在后
2006-07-07

 
新华网 许博渊

    《人无廉耻,王法难治》一文贴出后,网友踊跃发言,令我欣慰。那些没有廉耻,也不准备有廉耻的人的确不会读这类文字,读了之后也会不痛快,骂一声“无聊”或“莫名其妙”之类的话。但我们大家吆喝吆喝也是好的,好比家里来了小偷,你吆喝一下总比默不作声好。所以,大家还是要吆喝,以造成声势,拿标准语言来说是创造一个“舆论氛围”。如今我受了网友的启发,又有新话题,这就是:我们的社会为何一下子冒出来如此之多的无耻之徒?

    回答这个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循着孟子、王阳明、陆九渊、朱熹的思路,求诸心,从人的“心性”中求答案。一种是从现实生活环境中求答案。我认为,前一种是唯心主义,后一种是唯物主义。

    “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的幻觉,完全不可信。人与动物之间不可能划一条绝对化的界线。在生物学分类中,人属于哺乳动物,灵长类、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现代人亚种。人具有动物的一切生理本能,其行为需要规范,道德的规范和法律的规范。没有规范,动物的本性就会暴露。而道德要靠法律来培植。这是我一贯的主张。

    记得1992年1月,那时候商业欺诈还远远没有现在这般汹涌,还只是开始,我在《瞭望》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杂文《“坑蒙拐骗宰”之思》,就表达了这个意思,记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广播了几遍。如今我来抄文中一段话:“道德属于精神领域,它既要有物质保证,也要有法律撑腰。譬如说,某人卖假货,抓住了,罚他三百二百的,他眼睛都不眨一下。他赚了几十万,还在乎这几百元?他照样出入于酒楼宾馆之间,神气得很,毫无羞恶之心。旁人也眼热呀!他卖假货,如此发财,我为什么不干?于是乎蔓延开去,好比一只苹果,本来只有指甲盖那么一块烂了,只几天工夫,整个苹果就烂成一泡脏水了。这种勾当干的人多了,谁还以为耻?谁跟你去谈道德良心?倘若我们的立法部门制定出一个严峻的法律来,谁卖假货,罚得他倾家荡产,情节严重的判他几年十几年徒刑,卖假药、变质食品出了人命的,绑赴刑场,开刀问斩,你看谁还敢?再说,传扬出去,某人因为卖假货被罚得倾家荡产了,坐了大牢了,砍了脑袋了,总不是光彩的事儿吧?慢慢地,就可以唤起那颗吃了安眠药的羞恶之心了,道德规范也就形成了。如果说学习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健全的法制应该是十分重要的。”14年过去了,回顾过去的14年,情形是每况愈下。不是我的主张错误,而是这个主张没有人理睬。

    中央现在提出“八荣八耻”,我以为是很好的。但应该有具体的措施跟上,解决下一个问题:他以耻为荣怎么办?人有没有廉耻,主要不在本心,或者说根子不在本心,而在环境。

    落实“八荣八耻”也要从改变社会环境入手。治疗精神疾患要从物质着手,我认为这是唯物主义。比如一些贪官落网了,有的被处死刑,有的判了无期,有的判了有期,就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问题是恐怕还不够,群众认为,还有许多贪官在那里耀武扬威呢,他们手中有权,摇摇摆摆,威风得很,一点都不觉得可耻。商业领域和服务行业里那些发不义之财的人,香车宝马,山珍海味,也是十分的荣耀,哪里有丝毫耻辱感?一种社会风气已经形成,谁能发财,谁就是英雄,否则就是狗熊,“笑贫不笑娼”,娼妓还要反过来笑话你穷。你写文章嚷嚷,他就说你是“穷酸文人”。荣和耻在许多人的头脑里已经调换了位置。郭敬明之类的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气氛中产生的。你看他做了贼,被抓住了,一点都不脸红,“我的新书照样卖得很好啊,我照样签很高的版税啊”。

    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也是犯罪横行。但他们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坐牢的坐牢,流放的流放,不少人还上了绞刑架。当然,这些人中间有许多是劳动人民,是穷人,有的只偷了一个面包,有的只偷了一件旧衣服,被绳之以法,确实有些可怜。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的社会没有失范,规矩还在,坚持几十年,社会道德得到了维护和巩固。同是华人世界的新加坡,实行严刑峻法,屡遭西方国家指责,可人家的社会秩序就是好,个人的操守也值得赞扬,起码知道什么是耻,什么是荣。

    社会失范在先,人无廉耻在后。要让人懂得什么是荣,什么是耻,把“八荣八耻”真当一回事情,首先要用法律作武器规范社会生活,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有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