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四谛各自的行相做比较细节的说明:
苦谛
苦谛本身,包括外面山河大地的器世界,与六道众生的有情世界。也就是说,六道有情众生,以及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接触到的所有现象,都属于苦谛的范畴。因为经常接触到,所以苦谛离我们最近,人的自身也包含在苦谛中。虽说离得最近,但凡夫对苦谛却从来没有准确地认识。由于缺乏认识,就导致了很多痛苦。所以,认识苦谛是至关重要的。
苦谛的四种行相:无常、痛苦、无我、空性,为什么会对解脱轮回有深远的影响呢?因为,平时我们因贪瞋痴所造的杀、盗、淫等罪业,都是因为对这四种行相没有正知正见而造成的。
与无常相违的见解,就是认为万法常住不灭的常见。常见是与生俱来的,世间的人们总是认为世间形形色色的东西是常住不灭的,并对它们萌生出贪心或瞋恨心。但是,如果某人对无常有一定认识,就不会对他人怀有深仇大恨,因为他明白,仇人不会永远是仇人。从更细微的角度来看,仇人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的,真正去寻找时,这个仇人也无处可寻。贪心也是一样,一般人以为金钱名利是靠得住的,所以百般追求。如果人们知道它们是无常的、是靠不住的,还会如此绞尽脑汁、不遗余力地追求吗?
《普贤上师言教》中有一个典型的公案:有位修行人在山洞中闭关了九年,在他闭关的洞口有丛荆棘。每次出去时,荆棘都会挂到他的衣服,使他感到极不方便。正当他想把它砍掉之时,忽然转念一想,也许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洞里了,还不如去做点有意义的事,就放弃了原来的打算;进到洞里时衣服又被挂到,他又想把荆棘砍掉,但一想到以后不一定还会再出洞,与其砍伐荆棘,不如在洞里修心,就仍然没有去砍。就这样经历了九年,直至他获得成就,洞口的荆棘还在原地未动。正是因为他内心强烈的无常观,才使他能够珍惜生命的每一刻,不将时间浪费在无有意义的事情上,而只用于修行。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证悟了空性,而是由于体会到无常的结果。
如果我们能深深体会到世间万法的无常性,就不会再愿意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上面。但是,除了那些菩萨和真正的修行人以外,现在的世间人都在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上的所谓圆满。究其原因,就是世人认为物质财富是靠得住的,并以这样的错误观点而导致了诸多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推翻自己的常见。而通过修习无常,就可以推翻我们的常见,当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世事无常时,就不再是昔日的自己了。
为什么苦谛的第二个行相是痛苦呢?因为,一般人认为生命中也有很多快乐的元素,不觉得轮回是痛苦的。我们之所以会主动地、热情地投入到世间利益及荣耀的追逐中,是因为我们相信其中有幸福快乐。这样的认知,都是由于我们相信人天果报是快乐的而引起的。佛要求我们视所有的轮回现象为苦,这不仅是佛的要求,事实也是如此。反之,如果佛所说的不是事实,则无论佛有没有要求,我们都无须照做。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随时可看到、体会到轮回的苦,但因为有一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就使得我们时而体察到痛苦,时而又忘却了痛苦,对我们体认轮回的真相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佛才教导我们要视轮回为苦。
有人会反问:轮回怎么会是痛苦的呢?我们的亲身经历可以证明,轮回中确有快乐啊!之所以有这些感觉,都是因为自己被一些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所蒙蔽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了知这些所谓快乐的真相,就会对自己目前所处的岌岌可危的现状生起强烈的忧患意识。
佛陀一针见血地指出:苦可以分为三种,一、苦苦。两个苦字说明了痛苦中的痛苦,真正的痛苦,也就是常人都能觉察的苦。它很明显、很粗大。苦苦主要存于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当中。
二、变苦。这种苦开始不是很明显,但后来可以变成痛苦。譬如在街上看到陌生人出车祸死亡,不会感到很悲痛。但如果死者是自己的父母亲人,则立即会有强烈的痛苦感受。因为对亲人有感情,所以会引起伤痛。如果在亲情当中没有潜伏着痛苦的话,就不可能有痛苦的感受。另外,一些世俗中所谓的快乐也有可能会变成痛苦。譬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就感觉身心舒畅;一旦面临分手,就会黯然神伤。如果当初在一起的时候不觉得快乐,分手之时也就不会有什么痛苦。所以快乐和痛苦在此是成正比的。
这种“苦”,表面上看似快乐,实际上随时都可能变成痛苦。如果没有先前的快乐,就不会有后来的痛苦。就像我们在商场等公共场所中,虽然与成批的陌生人萍水相逢,又各奔前程,却既不快乐也不痛苦一样。因为没有先前的快乐,所以没有后来的痛苦。在这种先前的快乐中,隐藏着后来的痛苦,所以称之为“变苦”。变苦通常存在于欲界的人和天人道中。
三、行苦。因为它很细微,所以我们的感官对它的生灭没有明显的反应。但它却像火车的车头一样,牵引着后面的痛苦,也就是说,它有能力导致其它痛苦的产生,因为它是有漏法。行苦主要存在于色界与无色界中。
佛就是如此全面地给苦作了定义,如果轮回中只有苦苦的话,那么人间也是有快乐幸福的。不止天和人,包括畜生也会有快乐的感觉,但这只是片面的想法。不论世界多么的五彩缤纷、绚烂夺目,万法最终还是离不开痛苦的。因为佛所看到的,是轮回的全貌,而不只是片面的一部份。在他将苦的粗细层面都观察到以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轮回中充满了痛苦。
人的痛苦,不要说与地狱或饿鬼道的众生相比,就是与畜生相比,都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又有多少人愿意重新再过这一生?并不多。因为大家都觉得活得太累,太辛苦,生活压力太大了。即使在人世间找不到太多苦苦,但这并不表示人生没有痛苦,人们的痛苦往往来自于精神上的空虚和恐慌。譬如,大生意人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希望自己有好日子过,但随着事业而来的却是无比的压力,甚至有人会因无力承担而走上绝路。
没有修学佛法的人,年轻时还不太在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心中没有依处而产生的空虚感便与日俱增。身强力壮时为了防老去拼命挣钱,面对老病和死亡时,一辈子累积的财富却派不上用场。或许有人会寄希望于人,但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亲友的关怀、儿女的孝顺,比如陪伴于身边,或以书信或电话的方式给予安慰,都不能抵御心灵上的惶恐。最终只有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但即便使出浑身解数,又怎能战胜实力强大的瘟神、死神呢?此时此刻,心中的恐惧与懊恼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多数人就选择忘记或回避这个现实,转而投入尽情的享乐中,但这种挥之不去的结局却随时在展示着威胁的面孔,让我们始终无法忘怀,因为这个现实太沉重了。
年轻人也不例外,虽然他们整日逍遥自在、纵情欢乐,但如果能静下来思维:人是为什么而活?以后会怎样?以前又是如何?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就能深切地意识到,生命的源头和尽头都是很模糊的,思维视线所能触及的,只是眼前短暂的时光。许多人无法直视这个令人惶恐的结论,就只有掩耳盗铃地将这个问题弃置一旁,视而不见。
物质生活就像麻药,只能暂时将我们麻醉,但生老病死却是无论如何都逃不掉的现实。如果现在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后等待我们的会是怎样的处境就很难说了。这不是夸大其词的威胁,而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以上这些都是变苦侵扰人类的结果。
当然,有的人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或自身温饱都未能解决,所以在目前还没有条件考虑这些。但只要有条件,就不如早作打算,让自己能尽早苏醒过来。如果执迷不悟,整天只是顾着享乐,就真对应了从前修行人称此类人“无异于畜生”的说法。畜生所关心的就是温饱玩乐而已,我们看重的它们不在意,我们看它们苦,它们倒不以为苦。那些只知及时行乐的人,的确与畜生没有高下之分。前人所下的结论,将此种情况描绘得极为真切,实在并不过分。
《普贤上师言教》中提到的八种痛苦,都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细节可以看书了解。有些人认为生死问题无关紧要,眼前的衣食住行才是最重要的,解决生活问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都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痛苦与无常的缘故。
为什么眼前的事重要,以后的问题就不重要呢?后世的问题难道真的可以摆在一边不管?下一世、再下一世所要面对的,为什么不需要解决?我们有什么理由只看眼前而不看其它呢?没有理由。或许有人会说后世是不存在的,因为有科学的论证。但后世存在与否,我认为是哲学而非科学的问题,没有任何科学可以证明前后世不存在,一些所谓的证据,只不过是少部分人的一种不成熟的想法而已,所以并不能推翻前世来生的存在。我们不但没有借口不去思考这个现实问题,而且要更深层次地去思维轮回的真面目。只看表面的后果,就是让我们从无始以来流转轮回至今,可以说我们是被蒙骗了,所以要赶快醒过来。以上讲的是第二种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