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女孩“住猪圈励志”为何引发争议?
2006-07-04


网友:罗瑞明

  “成都17岁女孩为励志在猪圈住了14年 ”的故事被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争议,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太虚假,也有观点认为“其父母涉嫌虐待,明显是在犯罪”。昨天记者采访了女孩所在四川崇州鱼塘村村长祝先生,祝村长否认了女孩家长有虐待的行为,但是承认女孩家长曾有“家里确实经济困难,希望媒体宣传帮助”的想法。

  3岁住进猪栏,14年与猪为伴,为的是“卧薪尝胆”。这个事例本来不堪一击,只要有点头脑的人思考一下,就会觉得违反常规,内容可疑。但是为什么也会被当作正面形象予以渲染呢?笔者认为是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正如当地村长所说的,女孩的家里确实经济困难,希望得到媒体的宣传帮助;女孩家里的贫穷从其三岁起住猪栏就可见一斑,这点年龄连起码的生活料理能力也还没具备就与猪相伴,说明他们家贫困到了潦倒的地步。特别是女孩后来考了519分(总分600分)的高分,实属不易,眼看着自己能到重点中学读书,意味着要更多的开支,而现今家庭的条件又相当的窘迫,只能走向社会求援的路,但是向社会求援的事例太多,太普遍,假如没有一点新意,没有一点与众不同,将难以如愿,因此独创的励志也就应运而生。

  二是媒体的猎奇;作为媒体,把此事当作一种独特的新闻进行报道,也许同情心大于责任心,只看到事情的表面,没有再多再实的从深处了解和分折事情的真象,结果报道出来的新闻难以经得起推敲,引来众多读者的责问。

  三是迎合社会对弱势者的同情心;人们普遍都抱有同情弱者的心理,对弱者的生活习惯,所处环境都会给予深切关注,不论是媒体还是当事人都利用了这一惯有的特性。殊不知人们同情弱者也是同情诚实的弱者,如果实实在在的将困境告知于众,可能效果会更佳,但是不着边际的夸大,将伤害社会善良同情心。

  四是本来此处境对女孩来说已经是忍耐成自然,并没有后来励志之类的添油加醋,但是作为一种宣传,作为一种向人们的展示,没有一点立意,就显得平淡,仿佛说服力不够,有这么一次向众人展现自身处境的极好机会,也就临时发挥说成“卧薪尝胆”的大话,这可能不是女孩原有的心态。如果没有记者采访、没有考出较好的成绩,她也会说成是励志之类的话语吗?

  不论什么原因,总得来说,这一现象的报道是善意的,但是善意的报道,并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把三岁就开始立志,14年“卧薪尝胆”作为正面宣传,人们不仅难以抱以同情,反而引起不必要的反感,以至过激的言词,诸如:家庭的虐待、当地政府漠视,小孩说话不诚实等,对小孩、对家庭、对社会、对媒体都带来不必要的负面效应。

  弱势群体要得到社会的帮助,只能真诚、坦然,实话实说,如同社会中的其他现象一样不能任意拔高,不能着意粉饰,更不能用虚假的言辞作广告,只有这样才能唤起人们的同情心,为其疾呼,为其伸出援助之手。像以此“卧薪尝胆”作噱头,不仅难以引起人们的理解,把好事也给办差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