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行词语中,“愿景”是个异数。它问世的时间不长,但传播的速度极快,还被收进了词典,用入了试卷。某些企业培训人员,几乎每堂课必谈“愿景”,战略、团队、执行力、细节包括愿景,成了企业培训的经典用语。某些公司去年订的是“远景规划”,今年则改订“愿景规划”,其实计划还是那个计划。为此,笔者也想凑趣,回答关于“愿景”的几个问题。
一问:“愿景”一词的造词质量如何?
本人第一次和“愿景”不期而遇,是阅读至今仍在畅销的《第五项修炼》一书。该书谈到了电影《斯巴达克斯》。作者说起义的奴隶之所以能从容赴死,是因为他们所忠于的,不是斯巴达克斯个人,而是由斯巴达克斯所激发的“shared vision”。这个“shared vision”,中文译者译为“共同愿景”。译者对这种译法,似乎并不满意,所以后面又加了个括号,注出英文原文,并对“共同愿景”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大家共同愿望的景象”。
本人并不从事翻译工作,不过对译事之难,还是有所认识的。严复翻译过《天演论》,堪称译界的高手、大家,连他都曾发出过慨叹:“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我想,面对“vision”这个单词,《第五项修炼》的译者也会有个“踟躇”的过程。他想译得新颖一点,别致一点,“众里寻他千百度”,最后在犹豫之中,选择了“愿景”二字。
译者的这种努力,本人深为赞赏;然而这个似是而非的“愿景”,却让我觉得有点别扭。我不认为这是一种高明的译法。第一,翻译讲究信、达、雅,“信”是第一位的,“vision”似没有“愿望”的意思;第二,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之间开展对接,译者的责任是寻找词语,而不是生造词语,生造在某种意义上即意味着翻译的失败;第三,即使在词语“缺位”的情况下需要生造,也必须符合语言自身的规律,“愿望的景象”这种搭配,不太合乎汉语的表达习惯;第四,按照传统思路,“vision”大概可译为理想、前景、远景,译者弃而不用,另造“愿景”,可意义和“远景”相似,读音和“远景”相近,并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二问:如何看待《现代汉语词典》收入“愿景”一词?
据我所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是在开印前两天,补收“愿景”一词的。这种“急急风”的做法,在《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史上,恐怕是破天荒的。这当然和连战一行访问大陆有关。连战先生当时身为台湾国民党主席,他在演讲中用到了“愿景”一词;大陆媒体出于礼貌,也以“愿景”回应:海峡两岸唱响了一曲“愿景”之歌。语言,营造着政治的和谐;政治,推动着词语的流行。“愿景”迅速传遍大河上下,长城内外,成了一个“热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面,《现代汉语词典》将“愿景”收入新版之中。词典编纂者对语言的职业敏感应该肯定,对读者的服务意识也应该鼓励,但我还是觉得在做法上有点操之过急。这只能是一个特例,而不应是一个范例。
收词原则,是词典编纂的一条基本原则。承担特殊任务的辞书除外,词典和现实语文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既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词典编纂者应根据语言发展的大趋势,对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词语进行观察、分析和筛选。一般辞书中查不到正在流行的热词热语,与其说是缺陷,不如说是规律。某个新词能否进入词典,总是要有一个“考察期”的。照理,“愿景”也不应是一个例外。所以,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语文生活,词典编纂者理应保持冷静,保持沉着,而不能热血沸腾,不能只争朝夕。这不是迟钝,而是成熟;不是矜持,而是责任。
三问:“愿景”成为天津作文试题有何感想?
2006年高考第一天,在赴连云港途中,接到“网易”的一个电话,问我对天津作文试题有何感想。当时本人对今年高考一无所知,从来电者的口中,得知天津的试题原来就是这“愿景”二字,出题者提供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关于“愿景”的解释:“所向往的前景”。我一时语塞,无言以对。这个题目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如果说《第五项修炼》译者的翻译、《现代汉语词典》编纂者的收词,都还可以理解的话,天津的作文试题则让我晕头转向。我不明白出题者为何要和考生开这么一个致命的玩笑。
不错,高考作文题确实难出,但也不能这样别出心裁!一个好的试题,既要在考生的意料之外,不能让人猜中,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又要在考生的常识之内,让他们有话可说,以保证考试的合理。“愿景”在这两方面,都是有缺陷的。就前者来说,是容易“移植”;就后者来说,则存在着审题障碍。后一个问题,不是考生的水平问题,而是试题的设计问题。愿景——一个似通非通的生造词语,并不是高三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考场邂逅这样一个怪词,其情绪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试卷虽然附上了词典的解释,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一个靠词典刚刚有点明白的词语,马上就要拿来做文章,这不是存心要人好看吗?高考出这样的题目,未免不太厚道吧。
一滴水可以看太阳。一个词语可以看世界。“愿景”关系到文字翻译,关系到辞书编纂,关系到语文考试,有兴趣的人不妨也来咀嚼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