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6月28日电 尽快走出“教育GDP”误区
新华社记者张晓晶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一场对高考升学率的比拼又在各地陆续上演,“高考状元”上报纸、电视扬名,对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予以重奖。高考升学率像多年来各地追求的经济GDP指标一样,成了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显示政绩的筹码。
高考成绩好、多几个考生上名牌高校都是好事,但这并不表示一个地方教育工作成绩大。对高考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会影响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去年,有的地方把高考成绩登在党报上进行公开排名,有的地方党政领导因为高考升学率下降公开道歉,就很能说明问题。
近年来,一些地方对高考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有的地方喊出了“抓高考要抓出血来”这样血淋淋的口号;有的地方财政并不富裕,却投资上亿元打造重点高中;有的地方弄虚作假,由学校出面组织高二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高考;还有的地方干脆花钱“买”考生,以制造上线人数、升学率的虚假繁荣。每年高考结束后,地方要对学校排名,学校要对老师考核,以升学率来定奖惩、定升迁。如此一来,高考、中考升学率便成了教育发展的“硬道理”。
实际上,不少目光瞄准高考升学率、花大力气办“重点”学校的地方,义务教育普遍还处在“温饱”线上,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都有不少薄弱中小学校,校舍破破烂烂,文体设施贫乏,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笔”阶段,政府应该拨付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为零,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长此以往,与我们的教育宗旨就相去甚远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贯彻科教兴国方略,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打好根基的事,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各级政府在发展教育事业上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既要鼓励优秀学生上名校,也要为大多数学生创造发展机会,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上去,不能仅仅盯着高考升学率,以“一俊”遮“百丑”,尽快走出“教育GDP”的误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