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没人穿着,但汉服仍活着
2006-06-28

2006年06月28日 来源:江南时报
 
    6月23日,于立生在《江南时报》发表评论文章说:汉服已经消失了三百多年,既是要“申遗”,那也总得先找回了再说。总不能拿着几件赝品,去凑热闹。

    这位作者举了他家祖上留下的银元做例子,说自己本也想替此“文物”申遗,无奈已然丢失,不知拿什么去“申遗”。

    这个举例无疑是失败的,因为“银元”属于“物质遗产”,而“汉服”申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包括若干方面,但是,所有的形式都是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的,构成文化综合体。并且,这样的文化综合体不可拆解。

    可见,汉服作为汉民族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的重要载体之一,尤其是作为文化综合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将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任何问题。

    况且,历来对汉服形制的记载都完整地保留在文献以及史书中,比如黄宗羲的《深衣考》,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如果对书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挖掘,那么保护和复兴汉服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显然,作者认为汉服已经找不回了,更没必要保护,理由是汉服“不实用”。我不知道作者所认为的“实用”是什么,倘若是指方便运动、用料少、适合日常生活,那么,西式婚纱应尽早废除,阿拉伯人的大袍头巾该抛弃不用。我是个女子,在我看来,“高跟鞋”“一步裙”穿起来相当不方便、不实用,要不要赶紧也让它们消亡?

    我们都知道,民族服装在普通服装蔽体、美观的基础功用之上,还可以作为文化、民俗以及民族精神的载体,并突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独立性,这也是为什么其他民族在对外交流中都喜着民族服装的原因。至于“实用”与否,并不是第一要考虑的问题。(方一苇)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