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28日
复兴礼仪之邦,不在礼仪的繁与简、中与西,而在于礼仪背后所倡导的人文理念、道德情操能不能蔚然成风。整个社会重视什么、轻视什么、提倡什么、批评什么,处处折射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相处方式、文化观念。
●主持人:龚丹韵
●嘉宾:邓伟志(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新闻背景:礼乐文化,曾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然而不知从何时起,礼仪开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淡化。近期上海市开展了一系列普及礼仪的活动:有“百万家庭学礼仪”、“严打”闯红灯陋习、拟举办礼仪大赛、征集公共场所的礼仪题目等,倡导“礼让”“有礼”的城市文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看来,无论社会如何现代化,仪式如何简约化,但“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问题是,传统礼仪是否该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又该以怎样的现代面孔亮相?
主持人:我们曾以礼仪之邦而自豪。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贾谊把是否讲礼作为人与禽兽的区别。礼成了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然而这股谦谦君子之风,现在却不太被当代人推崇了。莫非现代生活里、多元文化中,讲究礼仪规范确实有点多余?
邓伟志:我不认为礼仪淡化是由现代生活、多元文化造成的。恰恰相反,经济越发展、文化越进步,人类越是在意言行举止的高尚典雅,以此装饰自身,凸显文明人的修养;日益频繁的公共交往、复杂的人际关系,也烘托出社交规则的重要性;开放、多元的环境,更能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礼仪,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互相学习。总之,人类社会越是繁荣发达、越是扩大活动范围,就应该越需要礼仪,需要公共场合的相处规则,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图书馆里大声喧哗、过马路乱闯红灯、乘公交车不给老人让座……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我们对礼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怎样问候、怎样着装、怎样告别,这些众所周知的礼节只是浅层次的形式,真正的“有礼”不单指表象,更是一种内在观念和素养,是深化到内心深处的情感抒发,它的真正目的在于表达对他人的友爱、对社会的关怀,传递一份善意、一点体谅。这才是礼的本质。如果一个人不尊敬别人,或许他能把社交规则背得滚瓜烂熟,能在特定场所故作优雅,可一旦来到陌生人聚集的公共场所,一不高兴,他很可能就会原形毕露,脏口相向。君子之风能不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尤其在公共场所得以保持,关键要看“礼”有没有扎根在内心深处。当下公共领域内种种无礼行为,与其说是这部分人不拘小节、文明意识不足,倒不如说是他们心目中没有他人,不知道尊重他人的权利、人格和尊严。我们常说以人为本,但社会和谐总是相互的,人同时也要以他人为本,以社会为本,这种“为他”意识才是礼仪的灵魂。
主持人:有一种观点认为,对陌生人的漠视、无礼,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儒家礼仪侧重于推己及人,以血缘为基础,以氏族为单位,由近及远,大多适用于熟人社会,有别于西方的契约社会。这为我们建设现代公共礼仪增加了难度。
邓伟志:不可否认,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小农经济,结构简单,社交面狭窄,这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但也不能因此认定公德将永远是我们的弱项。没有前车之鉴无妨,关键还是礼仪规范自身能不能吐故纳新。比如礼让妇女、女士优先,原本是西方较为强调的礼仪文化,因为合情合理,现在也被我们高度认可,渐渐吸收,成为公共场所重要的礼仪原则之一。
像上海等城市,小至餐桌礼仪大到国际交往,各种公共场所的礼仪更是不可避免地逐渐国际化、现代化。所谓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体现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气度,也是诸多习俗、文化、生活方式与时俱进的速度。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现代化对礼仪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因为去除繁文缛节之后,现代礼仪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注重情感交流、注意平等沟通、尊重每个人的主观意愿,渴求在灵活变通中维系礼仪规范。礼仪被简化了,但绝不是弱化。相反,它在表情达意、“润滑”人际关系上的内涵将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推广现代礼仪时,不仅要普及几项礼仪知识,更应该让人从心里感知到:什么样的礼仪道德才是真善美?什么样的礼仪道德才能体现良好的人格素养?什么样的礼仪道德才是被时代提倡、被社会需要的?不勉强要求“形”同,但更加需要“神”通,建设现代礼仪真正的难度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