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羊城晚报 |
![]() ![]() 文/小强 图/春鸣 |
面对妈妈无休止的唠叨和爸爸的拳脚相加,家住西安高新区的15岁的乐乐选择了沉默,他能做的,就是将父母的唠叨和拳脚的次数一笔一笔用写“正”字的办法记录下来。一年过去了,他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下了440个“正”字。(据新华社“新华视点”)
一个15岁的孩子,在心灵隐蔽处,如此执着地记录对亲生父母的怨恨,这种行为,真是大逆不道!
传统伦理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君君”是“臣臣”的前提,如果君不君,臣就可以不臣,孟子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那么,父不父,子是否可以不子?兹事体大,圣人在禁区面前停止了思考,或者发挥了“隐”的精神,没有将思考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按照“原儒”们习惯的类比推理法,我们是可以推出一个大逆不道的结论的。
乐乐说:“在家里要小心翼翼,做错了事不是妈妈批评就是爸爸打,因为怕做错事,我就干脆什么都不做,更没心思学习了。”“曾经有好几次,觉得活着没意思。”
如此看来,乐乐的行为是被逼的。笔者想说的是,恣意行使传统赋予的父权的家长们,一定不要忘记,即便在传统伦理体系中,权力也是以某种义务为前提的,何况现代社会有更加尊重个体权利的要求———要儿女成为好儿女,自己首先要成为好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