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为何赖在大城市
2006-06-21

2006年06月21日  来源:燕赵都市报

原题:再议:选择城市并不意味着依赖寄生

    针对80后的大学毕业生,言必称堕落,言必称“垮掉的一代”,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发明了。成功要被质疑,堕落要遭批判,中庸一点,安分守己的又被指缺乏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活力。现在,这股暗流又悄悄地转嫁到了城市留守的毕业生身上来,还生硬地为之套上一个“城市依赖症”的帽子。(6月19日本版时评)

    哎,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为什么不把我们看成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呢?为什么不呢?你们,作为长辈———50、60、70年代的兄长父辈们,又曾真的深入到我们的内心世界,了解我们的惶恐和无奈吗?

    很不幸,我恰是80后的大学毕业生,处在了大学扩招毕业求职“狼来了”的年代,更不幸的是,我正如你们所说的那样,是个患有所谓“城市依赖症”的患者,但我更愿意把自己看成是这座城市的合法市民。作为广受质疑的群体,今天,暂且借这个舞台,让我说说我们的心声———我们为什么选择留在城市。

    首先,专业限制了我们的选择。有一些专业很精彩,有一些专业很无奈。如果谁不愿意蒙上自己的双眼,那么他必然会看出现在国内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嫌贫爱富和急功近利。农学、桑蚕学、农业机械设计、植物保护,这是农村、小城镇急需的专业吧,可是你看看,现在的大学里面,即便是老牌的农学院校,又有几个不把这类专业归属于冷门呢?现在专业设置讲究与就业挂钩,就业率低就要淘汰,就业率高的要大上快上,以致于适应广大农村市场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少,而新闻学、国际贸易、涉外英语、法学这样的专业则遍地开花。都说要人尽其用,又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哪一位毕业生不希望专业对口,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专长呢?把涉外英语、国贸甚至于计算机工程的学生“下放”到农村去,你不觉得这是人才的浪费么?

    其次,要说服我们逃离城市,请先解决上辈人的死脑筋。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实是情况:一方面50、60、70的父兄长辈在严正地批判“垮掉的一代”患上城市依赖症,一方面却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给我好好地待在城市里,别跑到农村去丢我老脸。如果热心人士有心统计,这样的情况只怕也能成为一种现象,一种气候。农村怎么了?天降大任,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农村恰是这样一个磨炼的所在。可长辈们就是反对,用大失所望的口吻说:你上了四年大学,到头来还是要回到农村混饭吃么?父凭子贵,也凭子丑。身居城市的父母怕丢人,农村的父母则盼你大学毕业跳出农门,你现在又要跳回去干什么?

    城市里有肯德基、KTV、网吧,城市里能吃饭店、穿名牌,城市里可以睡懒觉、过夜生活,这样看来,城市简直就是堕落的代名词嘛。可是,你是否看到了这样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住着地下室,没吃过肯德基,一天的生活费只有3块钱;一年四季就那么几套职业装换来换去,更别谈夜生活了;每月挣的工资不多,但总寻思把钱省下来,给家里人寄点。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早已成为了一种现象,不管北上南下,人称“漂”一族。那么,他们对城市的依赖,是该激赏还是批判呢?

    如同植物,人人都有向上生长的特性。你不能因为高处有败叶而否认整树繁花茂叶的存在。依赖城市有什么不好?城市蕴涵着更多的机遇,有更多值得期待和学习的东西,愚以为,即便是三流大学的毕业生,与其到农村埋没消沉,不如在城市从容燃烧,毕竟,相对于农村和小城镇,城市是个更好的熔炉。(龙文)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