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一个人闲聊,说他儿子今年十一岁,简直没法管。我说,孩子是越小越好管,要是十一岁你就管不了,那他二十一岁的时候,你怎么办?
原来认识一个工人师傅,刚买断,拿到手十万块钱,恰好好孩子毕业,也没找到工作。今天孩子和人打架,给人打伤了,掏治疗费、误工费。明天又出去嫖娼,被捕,又掏五千领人……,三掏两掏,十万块钱,没多久就一干二净了。
这还是轻的。还有一户人家,家境比较富有,对孩子一直纵容,缺乏教养。结果孩子从小就无法无天,后来刚二十出头,就和社会上的块孩子鬼混,出去玩,赌输了钱,把车卖了,又输了,就出去抢车,把司机杀了,车卖了,继续赌。最后补警方破案,死者系法院某亲属,人家家人态度坚决,不同意私了,就让他偿命,结果最后判了死刑。
这也还是轻的呢,今年6月,辽宁省铁岭市发生一起凶案,一年青人向父母要钱未果,于是凶残的将二老杀死。
天下的父母,都望子成龙;就算不成龙,也希望能成人吧;就是算不成人,最起码也不能成魔、成畜生吧!可是偏偏就有的孩子,也有娘生也有娘养,偏偏就成了社会上的恶魔,成了人所不耻的畜生?这怨谁呢?
不是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吗?我想起码来说,对于教育孩子,父母是有责任的,“养不教,父之过也”。俗话说,种什么瓜,结什么果。你培育下仁爱,收获的自然是孝顺,但是培育下的是无情,那你收获的一定是不孝;培育下的是暴虐,收获的当然是残忍。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面,培养人的目标是德才兼备。也是就是既有健全高尚的品格,又有卓越的能力。用孔子的话讲就是“仁且知”。培养孩子,首先就是要有好的品格,在这个前提下,他的能力越大,对他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越有益处;反之,如果没有一个好品格,能力越大,危害也越大。
而现在的教育,是紧紧围绕着一个利字,忘记了义字。上学要好好读书,读书为了考试成绩好,为什么要成绩好?为了将来能考上大学,为什么要考大学?为了有个好工作?为什么要有好工作?为了多赚钱。更有甚者,只要你能想办法弄到钱,那就是有出息。至于你哪弄来的钱,没人重视。于是往往有人就走上歧途,最后害人己。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幸福,可是却往往适得其反,错误教育的结果往往是害了孩子的一生。人类是群居的动物,一个极端自私,没有做人的品格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大环境的弊端
人的童年、少年时期,思想还没有定型,这时候适当引入古典教育,能矫正现代教育之偏,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提高品格修养有莫大的好处。对父母来说,培养出一个既有能力又品格高尚的人,这是对社会负责,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少儿读经,就是引入传统教育的一种尝试,一种现在看来有益的、积极的尝试。实际上,在台湾,少儿读经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所以也应该有理由相信,大陆的读经教育,也会令人满意。当然这个结论应当交给十几。甚至是几十年以后的人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