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城中村”绝不能一拆了之
2006-06-20

 
  “城中村”问题可以说是困扰许多城市发展的“痼疾”,目前北京“城中村”改造工程也已经进行了近四年,改造工作取得了哪些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对此,我们采访了几位“城中村”问题的专家。

  问题1:“城中村”是怎么形成的?

  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辛向阳谈到,“城中村”形成的方式不同,大致分三种情况:一是由开发商甩项造成的,比如北京著名的城中村马家堡,它事实上是个暂停的在建项目,占总数10%左右。二是城乡结合部,这些地区牵涉部门、单位多,管理责任不清,且职能交叉,遇事相互推诿、扯皮。经年累月,以至违法建设丛生、人员复杂,成为了城区违法犯罪活动的多发地,占总数25%左右。三是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匮乏,水、电、气、热、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短缺或严重落后,垃圾和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监督又不到位,违章建筑到处可见,成为城市公共卫生的盲区,占总数60%左右。

  问题2:为什么要改造“城中村”?

  市政府要求90%的城中村建成公共设施,比如绿化、道路、停车场。这些都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奥运会也是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改造的目的,只是起到加快改造进程的作用。辛向阳表示,北京市下决心改造“城中村”的确有办好一届出色的奥运会的考虑,但更多的是利用它作为一个契机。非典之后更多提到的是为了公共安全,解决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城中村”的改造过去侧重的角度是政府怎么好管,现在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如何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

  问题3:改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辛向阳谈到,在改造的过程中会遇到资金和居民搬迁等问题。目前改造的难度主要就是资金,搬迁费用和市政设施加起来,大概需要资金400多亿元,其中需要1亿以上资金的“城中村”就有58个。改造成公共设施势必会影响资金的引入,资金缺口大,开发项目少,政府的压力的确很大。

  还有一个难点在于拆迁。比如资金补偿,要想达到一致很困难。居民需要的补偿多,而政府的负担能力有限,政府虽然预计将能为拆迁居民提供接近3万套经济适用房,但是这对于庞大的居民拆迁量来说无异于是杯水车薪。同时,如何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他们的生活、养老、医疗、子女上学等,这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问题4:“城中村”改造非拆不可吗?

  北京市社科院院长朱明德称,通过对丰台区城中村调查表明,有2/3的人对自己的居住区不满意,大多数人希望加强管理、增加设施,而不是简单拆除。

  辛向阳也认为,城中村并不一定全部拆除,可以进行改造,这样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而且,“城中村”整治以后起到美化亮化作用,比如原来附近房地产项目每平方米售价如果在3000元,整治后可能升值到4000元。政府可以向受益人征收升值部分的一定比例作为下一个整治项目的公共基金。

  问题5:改造后的遗留问题如何处理?

  全国政协委员刘善璧指出,城中村问题绝不是一拆了之那么简单。要真正解决“城中村”问题,应当从制度创新入手。他建议修改土地管理法和相关条例的有关条款,实行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体制;同时进行股份制改造,对原有村集体经济资产进行量化,变为由集体法人股和个人股构成的股份公司。

  北京社科院院长朱明德建议,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消除对外来人口在各个方面的歧视性政策和损害农民利益的措施,切实改变农村人口和城市居民社会权益不对等的局面,实现“农保”包括低保、劳保、医保等社会保障措施与“城保”的对接和划一,考虑转变身份之后农民的就业问题。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