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上半年的国产电视剧,窃以为最有特色的当是赵本山自导自演的《马大帅3》。
在当今中国,没有哪个高雅的艺术家能够在初夕之夜成为全民最热切的期待,也没有哪个人能够不厌其烦将一部具有地域色彩的电视剧重复三次。但,赵本山做到了。看《马大帅》,虽然脱不了小品做作搞笑的粗陋。但剥离掉那些程式化的东西,这三部《马大帅》还是充溢着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越是小人物,其身上昭示的现实主义色彩就越浓厚。恰如俄罗斯国学大师利哈乔夫所言,“‘小人物’价值的主题后来变成了俄罗斯文学稳固的道德基础。”《马大帅》里的小人物都是黑土地上的农民,他们摆脱不了农民工奔涌进城的时代宿命,在陌生的环境里为生存、为尊严、为权利而挣扎。剧中马大帅既是一个个体的人,也是时代背景下一个缩微的文化符号---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民焦灼无措、充满躁动希望而又心际彷徨的象征。围绕着这个小人物的,是他的乡情、亲情、爱情纠葛,情牵的是另一群小人物。由于舞台背景从乡村转移至喧嚣的城市,这群乡村小人物和城市下层的小人物发生龌龊、碰撞也就难免,小人物的现实主义喜剧由此开幕。
农民进城是当代中国社会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由此引发的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需要百年以后的历史去盖棺。《马大帅》的聪明恰恰在于没有概念化解读这一社会现象,也没有附加更多政治符号,而是利用赵本山和范伟凝聚的人气,用喜剧和纪录片的手法去描摹这一现象。范赵的举重若轻,使公众更容易和剧中小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剧中的生活场景天天都在中国的城市上演。现实若此,长久也就主义了。
若将冗长的三部《马大帅》压缩,其实就是两个人物,两条线。两个人物是前姐夫马大帅和前小舅子范德彪,两人因为不同的原因进城,又在城市为生活而挣扎,为理想而奋斗,为空想而怪招迭出。他们善良、勤劳也带着中国农民身上根深蒂固的狡黠、无知甚至有点愚昧。两条线是两个人不同生活场景的延伸,或交叉或平行,但最后的交集都是功亏一篑,成为被城市抛弃的弱者。而这正是该剧闪烁现实主义光华的精彩之处。
如果说马大帅进城寻女、为生活所迫在城市走马灯似地从事那些三教九流的职业只是对现实的白描,马大帅办民工子弟学校的努力则直指中国社会的软肋,谁来关心农民工及其下一代的生活和教育问题?更深层的困扰还隐含着农民进城以后农村的问题如何解决?第二部中马大帅办学的失败和第三部中马大帅陷入生活尴尬还不忘老家旅游开发,凸显中国城市民工生活之艰难,也预示新农村建设的任重道远。更为重要的是,马大帅以城乡草根阶层的喜剧演绎,揭示城乡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这也契合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主旋的节拍。贯穿马剧始终的陪衬人物有城市无赖、黑社会、暴发户、小市民、警察甚至三陪小姐,剧中没有将之脸谱化和善恶固定化,而是以理解、同情和写真的方式反映其原生态。浓重的写实感和广阔的观照视野,虽缺乏二元对立的批判激情,却让观众感受到了和谐真实的现实世界。
不能不提范德彪这个另类人物。其反常的思维模式,对自己的认识总是处于妄想和精神错乱之中,他在城市的生活宛若梦游。生活无着、爱情梦碎、幻想破灭、自我意识瓦解是其必然的结局。讽刺的是,范德彪这个人物恰恰是观众最喜欢看的一个角色,是该剧抖落喜剧包袱的渊薮。但其身上确有阿Q的影子附着,能够满足观众好奇的赏玩心理,是极佳的示众材料。
三部《马大帅》的结局颇耐人寻味,失败但有光明的尾巴。特别是第三部,马大帅在城里重新成了居无定所的流浪者。范德彪在经历一系列失败后服安眠药自杀却在最后关头萌生了对死亡的恐惧而捡回一条命。若剧情至此,该剧的现实主义意义已达高潮。毕竟马范二人的宿命决定了他们要么重回农村要么只能游荡在城市的边缘。但马范二人还是被画蛇添足地加上好人好报的大团圆结局,这无疑淡化了该剧的现实主义色彩。
不管如何,将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不加修饰地艺术化、大众化、喜剧化,赵氏电视剧的现实主义色彩是不容抹杀的。尽管高雅的精英阶层会将这种来自黑土地的现实主义斥作“恶俗”和“低俗”,民众追捧赵氏小品和电视剧却是不争事实,故而赵氏艺术是文化意义上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