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自美国哈佛教授奈伊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一国文化的感召力成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办的“孔子学院”就是基于传播中华文化。简言之,宏观层面的中华文化远播已是蓄势待发。
在微观层面,中国社会却呈现出文化饥渴与饥不择食的困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娱乐文化的单薄与群体性平民娱乐的运动型追捧。“超女”在全国各地掀起旋风,上届“超女”李宇春甚至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很简单,大众娱乐文化的单薄,使得新新一代厌倦了老旧僵化的娱乐形式而希望以“自我”为娱乐的主角。在传统或者主流文化无法满足新新一代的文化娱乐需求时,下而上的饥不择食不可避免。无论权威人士如何批判这种群体性娱乐文化“低俗”、“恶搞”,但根植于民间的“俗”文化却验证了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命力。
和上世纪80年代公众对于台港流行歌曲的追捧不一样,“超女”这类世俗文化是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且是群体性的和运动性的。支撑这种文化的既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也有媒体提供的舞台空间和立体化信息造势。但须指出,饥不择食的补食文化也要有度,流水线式的“星工厂”造星,难免千篇一律,久之则会贬值。加之逐利因素的过多介入,这种文化产品最终会成为只能充饥而没有营养的“文化快餐”。吃腻了,怎么办?
二、文化普及任重道远。央视《百家讲坛》能够将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捧为当红明星式的人物意味深长。究其根本,民众喜爱的是易中天传播的文化,而且是草根阶层听得懂、符合大众趣味的文化,易中天被称为“平民学者”的原因恰在于此。面对民间对中华文化如饥似渴的热望,中国的文化启蒙和普及需要更多易中天这样的专家学者参与。这要求专家学者走出高高的象牙之塔,将枯躁乏味的专业语言转化为民生语言。易中天被同行嘲弄,反衬大部分专家学者脑海里故存的精英贵恙,折射草根阶层拥有文化的艰难。现代专家学者其实只要做一个走向民间的文化传播者,足矣。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尚以《时间简史》科普众生,中国的秀才们万不可为埋在故纸堆里的书呆子。
三、精英阶层的文化饥渴与浮躁。民间阶层的文化饥渴可以通过自娱自乐来解决,但精英阶层的文化饥渴如果没有正常的“进补”渠道就会导致学界浮躁急症。如在诺贝尔奖和奥斯卡小金人的诱惑面前,中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精英们不想获奖是不正常的,但是眼里只瞅着奖项或者通过东施效颦的拙劣手段“一口吃个大胖子”则更不正常。其他如大学的动辄创世界一流,学者们大言不惭的科学“突破”,都是眼高手低的浮躁行为。这种浮躁症的突出症状要么是哗众取宠,要么是学术造假。
文化不是虚无缥缈和深奥不可触摸的东西,也不是某些特定阶层的专利。文化最终要稀释为全民都能够吸收的精神营养,民族的、大众的、开放的文化意识应该植根于每个国人的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