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曾经有一期《南方周末》上书关于罗素的《我为什么生活》。他说:“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文章的作者说:“当然,简单并不是一件坏事,罗素的生活目的也是简单的,可他只简单绝不功利并自私。因为在爱情和知识引其向上导往天堂之时,怜悯又总是把他带回人间,去感受孩子们受饥荒煎熬,无辜者被压迫者折磨,孤弱无助的老人在自己的儿子眼中变成可恶的累赘,以及世上触目皆是的孤独、贫困和痛苦。走出自我,关注社会,这种简单蕴含着复杂。如果说细小,那么,这种细小蕴含着重大;它是值得始终关注的哲学命题,永恒追寻的价值取向。”
ok,爱的渴望,知识的寻求,都曾经被我纳入快乐生活的范畴,我没有看过《我为什么生活》,但潜意识里认同罗素对生活意义的理解,那是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对世界的关注……
可现在的问题是,自身的痛苦如何解脱,在你无法感受美好的这个当下……没有自己,又如何奢谈社会,特别是这个你很可能不经意间就变成弱势群体的年代,是谁让我们不得不功力而自私呢?
谁来关注你,只有自己。他说着眼大处,你会发现小处之小。可大处由一个个小处组织而成,你又如何能不关注小处呢?
这是一个矛盾的圈子。人一生下来就被套住,这一生,就为解套;死亡,套子自然松开,无为等死似乎是轻松解套的最好方法?
我为什么生活,为了感受快乐,我的快乐他们的快乐。他的快乐能让我快乐,可当我知道他不再需要快乐的时候,我的快乐也随之而亡,快乐死了,肉体存活,又能怎样?
有时候我问自己:“你变了吗?”为了证明没有,我常去水边看自己的倒影,可为什么他总是那么模糊呢?
似乎一切都无法自己把握,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