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像抓GDP一样善待民间“绝活”!
2006-06-12

2006年06月11日 红网
 
  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省博物馆隆重开幕。列入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30个项目全部参展,展览将于16日结束。媒体的记者粗略统计获悉,半数以上项目濒临失传。(6月11日《河北青年报》)

  人类的文化遗产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一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祖先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美妙的乐章,为我们今天创造出了无数值得可歌可泣的宝贵文化遗产,很多遗产我们至尽都无法懂得,无法读透,依然是个迷团,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技术水平极度落后的年代,众多的文化遗产是怎样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是有形的,具体的,清晰的,看得见摸得着,应当说借助现代高端技术条件,保护起来相对容易的,而比物质文化更为丰富,内涵更为深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是无形的,比较抽象与模糊的,保护起来就显然并不简单,做出的努力或许要十倍甚至百倍千倍于物质文化。

  事实上,河北今日众多民间“绝活”濒临失传,不过是我国现今非物质文化普遍面临的一个困惑,一个典型的缩影罢了。国内其他地方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其实并不比河北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功利心态普遍增强,整日忙于工作,为生活奔波的人们渐渐失去了对这些并不能为其带来什么切身利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除了少数一些年纪大了的老人还留恋着这单纯的祖传“绝活”,年轻人不会为其“献身”了,但老人毕竟是老了,能够做出的已经不多了,而由于众多“绝活”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老人们只能遗憾地将经营了一生的“绝活”带入棺木,各地每年都有着众多的民间“绝活”无声无息地消失,成为永远的遗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绝不能让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葬送在我们手中。索性的是各地已经开始重视起这个问题,开始了这方面的保护工作,但这样的保护工作显然还不足,重视的程度也明显不够,得拿出十二分的勇气、魄力与诚意来,像抓GDP一样善待宝贵的民间“绝活”!

稿源:红网 作者:黄海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