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抚慰九旬老人受伤的心灵?
2006-06-09

2006年06月09日00:07 红网
 
  30年来,一对古道热肠的夫妇靠捡垃圾、当搬运、摆地摊,先后共收养弃婴49个,这些孩子陆续被人抱养。但至今没有一个孩子回来看过恩人,没有一个为他们提供生活费。他们就是现居住于重庆市万州区八角井社区敬老院的94岁的李学林和他的老伴沈玉珍。(据6月7日《重庆晚报》)

  30年,相对于多磨难、并不平坦的人生路而言,已经不算短暂。然而,对于30年前就已年过六旬的这两位老人来说,先后收养49名弃婴的经历,想必更是让他们尝到了相对常人更多的苦楚和艰辛。因此,在原本已经需要他人扶助和赡养的花甲之年开始收养弃婴,重新体味为人父母滋味的两位老人,无论如何都是值得人们尊敬和讴歌的。但从“至今没有一个孩子回来看过恩人,没有一个为他们提供生活费”,甚至由于收养弃婴而导致与自己亲生儿子反目,这样让人唏嘘不已的结果上看,两位老人无疑又是值得人们为之同情和感伤的。

  我相信,对于这两名可敬的老人,他们自收养弃婴之初应该就没有抱着将来获取这些孩子们物质回馈的私心。毕竟,伴随着他们逐渐老去的年轮和躯体,钱和物已经成为并不太重要的“身外之物”了。而收养的49名孩子无一人回来看望的现实,却显然并非他们内心的本意,甚至来得有些出乎意料,否则年过耄耋的他们也就不会依然难以忘怀这些孩子们了。

  也许,49名被收养弃婴无一回来看望的事实,并非只是这些曾接受过两位老人无私关爱与照顾的孩子们的错。因为从新闻的介绍中我们看到,这些孩子中不少在两三岁时就被人领养;残疾的,则在四五岁时送往福利院。因而,相对懵懂的年龄和漫长的岁月也是他们不知或者渐渐忘却这两位老人的原因之一。但是,笔者绝不相信导致这一集体性忘却的原因都只能归结为不知情和岁月刻刀磨灭记忆的无情。毋庸置疑,爱心的缺失和感恩意识的淡漠更是出现这一尴尬景象的主要原因,因为人们的内心中缺乏感恩的意识,缺乏将“常怀感恩之心”当作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因素,所以知恩图报也就成为内心中缺乏的因子。于是,这些被抚育的孩子们不经意间就忘记了两位老人,而知道内情的人们也缺乏了告诉这些孩子他们曾经被两位老人抚养这一经历的意识,以至于忘却代替了感恩,而两位曾经在这些孩子幼小之时走入他们生活的老人被时光所抛却,也就并不让人感到多么的意外了。这样的结局不禁让人想起了已经故去的爱心大使丛飞也曾遭遇的为受助者遗忘的事实,虽然是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但其所遭遇的现实却又是何等的相似。

  因而,面对两位可以说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为今之计是期待那些曾经接受过他们帮助的孩子们,能够走到老人们跟前,用关爱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而此时,我也在想,作为看似与此事无关的局外人,我们难道真的就能够跳出事情的界外与此无涉吗?其实,感恩意识的缺乏,感恩文化的断裂,我们都有责任,而我们对此的轻慢也将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未来为之付出代价。《战国策》中写道:“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这句名言惟愿我们能够谨记在心。

作者:王纪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