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日子,对考生家庭来说,真是比节日还节日,对商家比黄金周还黄金周,对媒体则比焦点还要焦点。围绕高考每年都要发生许多的故事,每年都会有“高考综合征”的周期性发作。如状元追捧症、虚与委蛇症、借机恶炒症、自吹自擂症……
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以后,一些地方乃至各个学校的“状元”们,被邀请介绍学习经验者有之、被邀做形象代表者有之、被狂挖学习和生活习惯者有之……无度的追捧,至少在两方面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是可能会害了这些“状元”本身。高考“状元”虽然都才智卓越,但年龄尚小,未经世事,“状元”之名说不定就已经让有些人飘飘然了,此时再将其捧作明星膜拜,难保不是“捧杀”。而这样的热炒,对那些考试成绩欠佳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落榜生,是一种持续的刺激乃至伤害。根据招生计划,今年落榜生的数目大约有420万。显然,对落榜生更应该予以充分的关注。落榜生们大多面临着立即重新设计人生道路的难题:复读?参加工作?去参加技能的培训?此时,他们更需要一些人生道路的指导,需要可效仿的成功范例,需要一些有助于自主创业的信息。
所谓“虚与委蛇症”,指的是某些机构和某些人面对贫困生时的表现。随着高校学费的水涨船高,贫困生的问题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舆论风潮。但是“清谈”之外,贫困生得到的支持并不够———高校的学费照涨不误,起码不曾有主动下调的报道;申请助学贷款照旧困难,据新华社报道,在2004年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招标中,竟有多个省份流标,没有一家银行中标承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高等院校十分看重贷款风险,贷款审查极为严格,大量贫困生仍被拒之门外。
所谓借机恶炒症,主要指一些商家。越来越多的商家发现了高考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对考生及其家庭的消费极尽诱惑之能事,甚至进行欺诈式、威胁式消费,譬如高考前,推出什么“帮助记忆、提高成绩”的保健品乃至兴奋剂;高考时,推出什么“状元楼”、“状元菜”;高考后,推出什么“谢师宴”、“放松游”……总之,利用一些噱头,借机大肆宰客。有论者讥称:“高考商战”已经沦为“不道德经济”。
至于“自吹自擂症”,则主要是指一些大学和中学,借机对本校进行吹捧,全然失去了象牙之塔的优雅风度。
这些“高考后综合征”,既是当前“高考热”的症候,又是对非理性的“高考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因而,值此高考正在进行之际,笔者不免有所担心:今年还会有多少“高考后综合征”发作呢?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