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时,又是一年高考热!
还没进入6月,各个纸质媒体就迫不及待地开设了“高考”或者“关注高考”的栏目,每天刊发大量长篇累牍的关于高考的文章,从注意事项到经验之谈,从预测到警告,无所不包;电视台更是把这当成了热点中的热点,每天的“天气预报”变成了“高考天气预报”,专家访谈更是滔滔不绝;各大新闻网站随时报道高考动向,语文考试甫一结束,网站就以惊人的效率将全国各地的多个作文试题搬到了网上;各地政府部门推出多条措施为高考保驾护航。这些措施涵盖交通、考试环境、食品卫生,等等。
对于已经经过十余载寒窗苦读的考生们来说,高考当然是一个人生历程的重要转折点,社会理应给予一定的关注,让他们在这一转折过程中转得轻松顺畅。但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度,像这样每年在社会上掀起一场“全民高考”的风暴和热潮,而且激烈程度有增无减,这实在是一件引人深思的事情。
“高考扰民”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高考现象”了。诚然,每年就那么几天,为了考生的利益,就那么被“扰”上几天也算不了什么。问题在于,如此关注高考和热炒高考,这对社会、对考生究竟有没有负面效应?
就拿各地调整交通一事来说吧。全国各地上午的开考时间是9点,下午是3点,这个时间要比平素的上学时间宽裕许多,除了一些平常容易出现堵车的地段需要调整之外,其它地段根本没有必要完全为考生让路。至于“禁噪”,除了离居民区较近的地方之外,也没有必要统一禁止夜间施工。
更重要的是,在这场持续升温的“高考热”中,处在热潮中的主角们,也就是考生更容易感受到紧张的高考氛围,他们中的一些也许本来并不怎么紧张,但身处其中,不由自主,考生们不可能不受这种气氛的影响。所以,我们越是告诉他们不要紧张,就像对待平常的考试一样,他们就越是紧张,就越是不把高考当作平常的考试。我们大都是从高考中走过来的,这种心理状态不难感受。
今年全国高考人数是880万,再创历史新高。这个数字固然庞大,但也不至于也不应该成为一场全民性的高考。让全社会全体老百姓都围绕着高考转,实在是有点过了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