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民的儿子——观“绿色和平”摄影作品展《稻米之路》系列随感(上)
2006-06-08

—并观“绿色和平”摄影作品展《稻米之路》系列


摄影展现场前排就坐(由左至右):中国农科院作物种质资源考察与保护生物学专家杨庆文,稻农摄影指导云南著名摄影师耿云生,云南稻农摄影师代表熊贵芝,绿色和平国际资深影像总监John Novis,绿色和平项目主任王路侠绿色和平媒体主任周梅月。

作者与读者(由左至右):我,一位现场观众,荷赛奖得主丹尼尔,本次摄影展年龄最小的作者、21岁的傣族姑娘白云仙。

 

“我十七岁那年考上一所学校进城念书成为远近闻名的事件,人们当然羡慕我因此户口转为“非农业类”而改变了命运,但最基本的羡慕还在于我从此以后可以吃上一口饱饭。他们越是羡慕我,我越是知道我是农民的儿子。”

 

                                                                                                               ——摩罗 《我是农民的儿子》

 

    很惭愧,从第一次在余杰的书中接触到摩罗这个名字,过了三年,直到我大学毕业,才在《天涯》杂志上读到摩罗的文章。我的记性越来越不好,但我始终有一个半模糊的印象:摩罗说,他始终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即使在城市中生存,却始终感觉到与城市的格格不入。

 

    我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上大学来到城市,渐渐地融进了城市里头。虽然说不上是与城市格格不入,但因为我的敏感和倔强,也始终保持着与城市的隔膜。这种隔膜在变幻中存在着,时而轻薄如纱,时而严重阻碍着我的生活。有时候,我仿佛感觉四周都是异样的大人物,不知道拿什么与他们交谈。在北京,红墙青瓦高城楼,大广场上面的每一个人都和我保持着同样的一种距离,想靠近他们,除了紧张之外,别无他法。这就是一种边缘的城市状态。

 

到今天,我开始以文字谋起了生存,背着包,拿着相机与笔,时常在城市中穿梭。我已经不再和父亲、爷爷那样,明天依靠着土地生活。昨天,我看到浏阳河周围被污染了环境报道出现在几家网站的首要位置,而我眼中真实的浏阳河,在大约十年前,就已经渐渐远离了清山绿水、鱼鸟成群。由此也可以想到,即使以文字、镜头为视角,我们的脚步也总是走在自然的后面——我所想到的自然,包含着被人类浸润的日益危机的环境。

 

而我的笔是否有力?这支笔其实不是一支新闻记者的笔,而是一支散漫的情绪化的笔,虽然它很想写下生活的负重,却也往往让我、让别人感到软弱无力;事实上,这种无力时常袭击着我。

 

“你总是怀着文人的小心计。”一个人这样对我说。

 

我不能否认什么,是的,这支类似文人的笔,总是在事实面前,有一种类似隔膜的形状。然而,我应该为此悔恨吗?我就成了一个文人吗?什么是文人?我经常这样问自己,但总是得到让自己虚惊的答案。

 

(未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