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三好”真该结束了吗?
2006-06-06

日前,某地教育局宣布,从今年9月1日起,该区所有小学全面取消“三好学生”称号,教育局局长解释说,“三好生评选制度首先是一种精英评价模式,忽略了个体多元的发展”、“现行的三好生评选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不利,是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虽然某报在报道时强调说这是首创的教育“改革”措施,令读者自然会寻思会不会在全国推而广之,但笔者认为此举不应倡导。

  众所周知,“三好”的首倡者是毛泽东同志。“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这三个简洁的“好”字,是殷切勉励,字里行间有着老人家深邃的目光,几十年以来一直就是孩子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进取标杆,也是衡量教学环境的不可或缺的尺度。“三好”称号的获得者,当然应该是品学兼优的精英,我不明白那位教育局局长所谓“个体多元的发展”,与“三好”到底有什么冲突?难道“三好”对于他那个含含糊糊的“多元”反而是一种限制?听起来这样一种举措并非针对“三好”本身,而是剔除不利于学生“多元”发展的一些弊端。但问题的症结也正在于此。革故的前提是鼎新,现行教育存在着各种有待于进一步探研的大小问题,但再怎么样改革、再怎么样创新,方向性还是要牢牢把握好吧?

  斗转星移,代代相传的“三好”,已然植根人心。说到底,你把学生培养成“多元化”也好,塑造成“复合型”也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这“三好”,永远也还是人生的底气和根本。“三好”评选制度是教育部门长年累月根据不同的形势要求或现实需要而逐步形成的。当前改革亟待深化,人为造成的弊病,是到了会诊、根治的时候。同样,不利于甚至阻碍教学相长的一切,是“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但是,“三好”不能“结束”,“三好”的评选不应该“结束”。就像而今“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这样一种形式主义的现象也确实存在,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还是要在破除形式主义中继续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所以我相信,某地发明的这一条“改革”举措,是不可能会作为一种“创新”的经验从此推广的。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评选上“三好”的学生,享受一些荣誉和奖励,只要合情合理,也无可厚非。现在,有些地方在劳模评选中,将提名人预先公示,这说明对于一些好的做法,我们改进评选机制,不是要取消它,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予以创新发展

来源:解放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