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之祭仍然要文化开放
2006-06-01

2006年05月31日 东方早报
 
  端午节又至。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之外,目力所及,今年的媒体和公众视野中又多了一个新“节目”———公祭:苏州市宣布,将在端午节当天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公祭活动。据称,此举是为了发扬苏州地区自古以来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而非屈原的“传统”。

  除端午节之外,近几年来,其他时间的公祭活动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公祭的范围从最初的炎黄二帝逐步扩大到尧、舜、禹,甚至伏羲、女娲这样的传说人物也概莫能外,其他还有大批地方神、民族神、行业神也掺入其列。我们发现,此类公祭,无一不打着“继承传统文化”的旗号。联系到近年来学术界文化保守主义及各种相关思潮的兴起,民间“复兴汉服”活动的展开,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建立和苏州以“四书五经”为童蒙课本的私塾创办,似乎可以说,一股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兴起。

  无疑,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文化体系,当它面临着来自西方的、以坚船利炮为先导的现代化浪潮冲击时,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固有的传统文化体系一致面临着“生存还是毁灭”的拷问。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复兴”热潮,其背后是中国经济近30年来的高速发展所捎带来的自信———文化上的自信,但是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又有多少关联呢?即使最保守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恐怕也难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关联甚少。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将把固有的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屣。事实上,它们的价值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完全向世人展开。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一些基本事实和价值的判断。譬如,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它至少可以区分成四个部分:其一是统治者的文化,是历代帝王为了其统治利益服务而构建的一套文化符号或仪式,比如恢弘的宫廷建筑和祭天、祭地、祭黄帝等大型祭祀活动;其二是士大夫的文化,比如文化典籍的教养、琴棋书画的艺术、山水园林的品鉴等等,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层,是历史上中华文化创造和传承的主体,这一点在蒙古、满族等外来民族统治中原时期表现得尤其突出;其三是民间文化,是中国历代人们群众的自发活动产物,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巫觋信仰,端午节就是民间文化之一,此外,很多扶乩之类的迷信活动也可归入此类;其四是外来文化,在西方文明大举进入中国文化版图之前是佛教,和经过中国化之后的“禅宗”等等,近代以后还有其他异域文化。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一味颂扬,笼统地称要继承传统文化,是很可笑的。须知其中有很多已经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

  又譬如,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存在两个不同的系统,一个是中国传统的礼制规则系统,另一个是中华文化的文化符号系统。由于中国古代是以“礼制”来治天下的,所以建立了一套“天地君亲师”的礼仪等级体系和“仁义礼智信”的行为规范体系,这样一套礼制规则体系,把统治秩序和价值观念纳入到同一个系统里,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来维持统治。1911年,随着两千年的皇权专制被辛亥革命推翻,礼制体系没有了所附丽的皇权,无需去推翻,自己便轰然解体了。而诗词礼乐、琴棋书画以及中华服饰等等,则可以归入文化符号系统,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对于前者,文化保守主义者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呢?缺乏外在强制,内在的文化心理如何安顿?

  我们认为,在今天,来自西方的先进文明仍然是我们值得学习,并且是首先要学习的榜样,我们不能陶醉于我们的经济成就,并进而在文化上故步自封。新的中国文化必须有包含世界文明成就的新形态。而这个“新形态”目前正在发育和形成之中,包括我们的核心的“文化”、其外的“制度”和“器物”都是如此。

早报特约评论员 贾晋京 刘景 任大刚 徐德芳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