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传统文化拒绝做秀
2006-05-29

 
  5月27日上午,北京紫竹院湖边水榭旁,20余名身着汉服的大学生临水吟诗吊祭屈原,提前过起了端午节。据主办者介绍,穿汉服吊祭屈原,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令人想不到的是,庄严的活动现场出现了颇为滑稽的一幕:一位大学生竟穿着一身珠光宝气的戏装来捧场。

  近来“汉服热”颇有愈来愈热的趋势,但诚如这次吊祭屈原活动的组织者所言,有些人“汉服虽然穿在身”,其实并不十分了解汉服文化。在许多“汉服追随者”的眼中,穿汉服不过是一次“服装秀”而已。

  借“做秀”进行炒作,来博得舆论鹊起,的确不失为现代社会中商业运作的一条成功之道。但倘若想借“汉服秀”来宣传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却是颇有些一厢情愿的味道。

  无论对参与者还是对旁观者来说,“做秀”首先意味着是一种游戏,一种表演,一种做作,一种浅层次的、表层化的外在模仿。具体到服装秀而言,人们更容易把这与时下的时装秀联系起来,而不愿做也不会做进一步的、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上的探讨。如此多次持续“汉服秀”的结果,却会给人一种“传统文化就是汉服”的简单化错觉,认为“传统文化不过如此”,这显然会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带来负效应。此其一。

  其二,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而“做秀”尤其是“汉服秀”却是穿着文化的外衣将文化给表层化和浅薄化了。一套徒具文化形式的汉服充其量不过是给各种各样的穿汉服活动标志上了一种浅薄的文化符号而已,而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文化却是拒绝浅薄、拒绝“做秀”的。其三,“做秀”本身在浅薄的同时,还是浮躁的、虚空的,甚至是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如注重观众的评价、注重“做秀”形式的热烈,以及炒作自己等等。这与传统文化的深沉、博大、丰厚以及“润物细无声”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复兴传统文化既需要踏踏实实的躬身践行,也需要有一种平和淡泊的文化心态。那种充斥着浮躁、喧嚣和浅薄的“汉服秀”,只能是肢解和阉割传统文化,更遑论复兴传统文化?而且,也无益于人文北京的建设。


作者: 辛木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