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为啥不出生在北京?
2006-05-26

2006年05月26日 浙江在线
 
  同样一个孩子,出生在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与出生在甘肃、山东这样的偏远省份或人口大省相比,考上重点大学的机会要相差几十倍。人们不禁要问:高考地域性歧视的坚冰何时打破? (5月24日新华网)

  高校招生名额,尤其是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高校招生名额的地域性划分,一直饱受社会诟病。面对不断变着花样的“高考移民”,年年堵年年依旧,甚至愈演愈烈,高教域现有矛盾已经从有学上转向了能否上名牌大学之间的矛盾。

  由于多年的地域优势,京津沪等地拥有的全国重点大学数量比其他省份多,重点大学录取名额投放也大大向所在地倾斜,远远超过其他省份,最低录取分数线比大部分省低几十分甚至上百分。有调查数据表明,在北京1.5万人中有1人能上北大、清华,而山东48.4万人中才1人能上北大、清华,机会相差32倍。那么,在西部边远省份,这种比例就更加悬殊。

  正如人没法选择出身一样,所有高考的学生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地。但就是这种地域上的差异,却直接造成了教育上的天壤之别,并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直至几代人的命运。这种地域歧视带来的恶果,凸显了教育的不公,且催生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应该承认,名牌高校所在地为高校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而且当年适当照顾大城市的优先发展,为大城市优先提供大批高素质人才,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这本已让名校所在地尽享了优势教育资源带来的种种好处。

  但是,举全国之力办学、聚全民之智办教育,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名校并非哪一地的名校,更非某些特殊群体的名校。就曾有人呼吁“北京应是全国人的北京”。因而,全民享受优势教育资源理应是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有人认为,在反思高考地域歧视时要少一点冲动和激情,多一点理性和冷静,不要把公平的问题极端化。理性对待没有错,然问题是在高考“地域歧视”坚冰不破的前提下,强调国民的理性,无疑是在纵恿“机会相差32倍”的扩大和延续。

  今年的高招在即,面对仍然强劲的“地域歧视”,家长们恐怕只能无奈地说一声:孩子,你为啥不出生在北京?

  作者:陆志坚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