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河南商报》报道:“您有VIP卡吗?”这是近几年来在很多场合最容易听到的询问。在媒体工作的郭小姐介绍,钱包里色彩不一的VIP卡,把她与别的普通客户区别开来,给予她独特的身份感,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看到这则新闻,我想起了刚发生的一件事。一日,到火车站送同学,同学拿出一张卡,径直奔向“移动VIP候车室”。坐在“VIP”宽敞的沙发上,看着大屏幕的清晰电视,一点也没有在大厅候车的嘈杂,候车变成了一种享受。同学给我上课:“VIP”是英文“Very importantperson”的缩写,是重要人物、贵宾的意思,现在“VIP”流行得很,很多行业都搞“VIP”服务。如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在全国不少火车站设立了专门的“VIP候车室”和“VIP通道”,移动或联通的“VIP客户”,就可以享受专门的“VIP服务”。再比如,如果你是一位“VIP”性质的银行客户,你到银行办业务,会被很礼貌地请入一间“闲人免入”的“VIP房间”,享用“VIP”特有的浓茶,一切事情自有人帮你办理妥当。
“VIP”的好处不止于此。有一家银行推出“阳光理财VIP卡”,持卡人可以享受挂号优先权,宣传语是:“到医院看病不用排队挂号,只要医生看完手头的病人,下一个叫的就是你。”无疑,“VIP”的渗透力相当强,附加值相当高。移动、联通和铁路部门合作,专门为“VIP”服务,金融机构和医疗机构也合作为“VIP”服务,不是他们的觉悟有多高,或者服务有多超前,而是因为“VIP”们的钞票多,业务量大,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大。
说白了,“VIP”就是金钱换特权。大凡“VIP”成员,非富则贵。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有需求就有市场,“差别化”服务是一种国际惯例,“VIP”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商家为“优质客源”提供优质服务的一个手段,仿佛一切都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泛滥的“VIP”,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社会现象。从社会角度看,“VIP”则暴露了一些问题。一位学者对笔者说,“VIP”就是将权、贵、亲、友凝结成的一个社交圈,一个将贫富划分得一清二楚的凭证。此说法虽有些激进,但在两极分化还比较突出的现实背景下,“VIP”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难免会造成人们的一些心理落差。这种“嫌贫爱富”造成的人与人不平等,与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相差甚远。
更为重要的是,“VIP”所占有的优质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公众资源。如果说移动、联通、金融机构等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搞一些“VIP”服务尚可,那么,他们和铁路部门相结合,让铁路方面为这些“VIP”提供特殊的服务,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大家都知道,铁路是专属国家的资源,是全民所有的资源。在我国铁路服务资源还比较紧缺的情况下,专门拿出一部分为少数人服务,势必让公众的紧缺资源更加紧缺。笔者以为,“VIP”少些为好,特别是面向公众服务的公共资源,还是应该主张人人平等,而不宜搞什么“VIP”特权。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